的農民軍剿滅,然后再全力經營半壁江山。江南自古富庶地,多魚米之鄉。有清一代的大半時間,江南一省的稅賦都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北方所需的糧食,很大一部分都要靠漕運從江南運過來。有了這樣的物質基礎,明朝的元氣就會迅速得以恢復。”
“最重要的一點,是民心和士氣。崇禎死后,江南出現了幾股明朝殘余勢力,這幾股勢力不但戰斗力不行,而且自相殘殺。即使是這樣,江南的抗清斗爭依然相當頑強,相當慘烈。不然也不會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樣的慘劇發生。”
“如果崇禎遷都南京,他是唯一的真命天子,有完整的行政體系,運行有效的各級官府,有賦稅來源,有大量軍隊,有民心和士氣,有了這些,大明會亡嗎?”
“可惜的是,崇禎一次又一次的錯失了遷都的時機,一點一點被兩線作戰消耗著國家殘存的實力。等到農民軍把南下的道路徹底堵死之后,一切的結局已經注定了。”
“有后人稱贊明朝帝王的氣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如果,能保住大明半壁漢家江山,使億兆百姓免受幾百年剃發易服的蹂躪。與所謂的氣節相比,哪個更有實際意義呢?可是崇禎就是像中了邪,始終走不出明成祖朱棣的老路。”
“那如果他遷都,李自成會不會追著他打過江南?”
“不會,李闖的格局決定了他沒有那樣的志向。在一群農民的觀念中,攻進了北京,占了紫禁城,就是坐了龍庭。偌大的北方,還不夠他折騰的嗎?他手下的農民軍也都是北方人,沒有多少人愿意放著北京城不要,跟著他大老遠跑到南方去。農民最大的特點是小富即安,他肯定就會像他曾經做過的那樣,急于在北京稱帝,先過過做皇帝的癮。”
“李自成已經把北京團團圍住了,還派了一個投降的太監去同崇禎談判,提出了三個要求。第一,要求封他為王,封西北的一片土地給他;第二,要一百萬兩銀子犒賞軍隊;第三,不接受皇帝的召見。而且農民軍還可以應朝庭的請求,幫助剿滅其他義軍,甚至同清軍作戰。”
“相對于國破家亡身死來說,這樣的條件已經是很優厚了。可吊詭的是,崇禎硬是拒絕了。李闖一氣之下,攻破了北京,殺進了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