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近路都是荒僻的小道,害怕遇到賊人,當年他步行到了同安縣城,然后就是沿著這條官道,一步一步的走了一百八十多里路,來到了泉州府。
當年心中只恨這條路干走也走不到頭,他恨那遠處的山,走了半日還是離得那么遠。
今日才忽然發覺,原來家鄉的景色這么美,連隨風吹來的田野草木的氣息都那樣沁人心脾。
離家兩年半,他這是第三次回來,上次還是去年五月,已經有幾個年沒有在家陪父母妻兒一起過了。
離家越近,對家人的思念越是急切,他真想催促轎夫們加快腳步,但終究沒能說得出口。
三個孩子中最小的也快四歲了,一晃眼又是大半年不見,肯定又長高了,不知道還認不認得他這個爹。
他正思緒萬千時,忽然隊伍又停了下來,正納悶間,一陣腳步聲傳來,隨即轎簾被掀開。
鄭文輝站在轎外拱手道“潘大人,已經到了離縣城十里處,百米開外有同安縣率眾來迎,請大人示下,咱們這就過去?”
潘啟心知鄭文輝是一番好意,怕他坐著八抬大轎就這樣大搖大擺的過去,顯得在家鄉父老跟前太過拿大,所以才故意停下來提醒他。
“落轎!”他忙道。
出了轎子站定了,他抬眼望去,果然見約百米開處,黑壓壓的站了一群人,一眼望不到頭,足有幾百人。
他向鄭文輝略一拱手道“鄭大人一路辛苦!坐得身上有些僵硬,咱們這就走過去如何?”
“潘大人請?!编嵨妮x躬身讓道。
潘啟也不謙讓,接過隨從奉上的頂子穩穩戴了,整了整袍褂,昂首挺胸,不疾不徐的向遠處的人群走去。
站在人群中最前面的同安知縣見有兩個人一前一后率先向這邊走來,雖說看不清模樣,但看官服也知道是潘侍郎和鄭知府了。
他趕忙快步向前走來,后面一大群人也紛紛跟著“呼拉拉”的大步走過來。
在離人群還有十幾步遠處,潘啟停住了腳步站定了。
同安知縣疾走到他面前,摘下頂子遞給身邊的隨從,撩起袍角跪了,口中說道“卑職同安知縣劉志臣率縣中父老恭迎潘大人榮返桑梓!”說罷叩下頭去。
劉知縣后面的那一大群人,是縣里的鄉紳、舉人、秀才,年高德劭的老者,還有特意差人尋來的潘啟少時的同窗等。
眾人也一齊跟在劉知縣后面跪了,各自口中念念有詞,亂哄哄的嚷成一片,也聽不出個數來。
潘啟對人群中的大多數人都很陌生,但對那些少年時書院的同窗卻個個都認得。
看著這些熟悉的面孔,又見一群人齊齊跪了,潘啟只覺得全身的血“嗡”的一聲都涌上了頭頂,臉也瞬間變得滾燙。
一種從未有過的強烈自豪感在胸中激蕩,一顆心“砰砰”的狂跳不止,仿佛要跳出腔子一般!
他強自鎮定下來,彎腰雙手扶起了劉知縣,又虛抬了一下雙手,示意大家都起來。
然后對劉知縣和眾人拱手道“潘啟此番奉旨回鄉迎雙親去京師,本欲輕車簡從,奈何圣命難違?!?
“如此陣勢返鄉,潘啟心中已甚覺不安,又怎敢勞動家鄉父老遠迎至此?著實令潘啟惶恐之至!在此敬謝劉知縣并家鄉父老。”
說罷,對著人群深施一禮,眾人忙都躬身還禮。
鄭文輝一路風塵仆仆的陪著潘侍郎從泉州趕回家鄉來,都沒受過他如此大禮,眼見著這個劉知縣有這樣的待遇,情知他是沾了縣里眾人的光。
這時劉知縣又向他這個頂頭上憲見禮,他也忙拱手還禮。
劉知縣又轉對潘啟拱手道“素知潘大人秉節持重,虛懷若谷,卑職本不愿如此聲張?!?
“奈何縣中父老聞聽大人返鄉,爭相前來迎候,就這卑職還勸回去了許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