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看不清船上人的模樣,但是這船他是再熟悉不過的了。
當年他們帶著學童一起去歐羅巴的時候,可著大清國也根本找不著能遠洋航行的戰船,只能找了一些這么大的商船,加裝了火炮,改成了戰船。
因為當時國內極少有去過歐羅巴的商家,官員就更不用說了,不熟悉航路,又擔心途中有風險,是與幾艘英吉利國的商船結伴而行。
阿桂自國內往返英吉利,前后共計在這樣的船上生活了一年左右的時間。
他始終舉著千里眼,眼睛眨也不眨的盯著那艘船上的高個子官員,那船一點點的近了,終于能依稀看清楚模樣了,真是他!那大個子官員果然是劉墉!
他將千里眼扔還給親兵,揚起手沖那船頭大聲叫道“崇如!崇如!”
那艘船頭站立的劉塘也一直在舉著千里眼向這邊望,這時也看清了他,激動得拖著老長的聲音大聲喊道“廣庭!廣庭兄!是我!”
“快,快去引劉大人的船靠岸!”他一連聲的命令道“你去稟告中丞大人和提督大人,就說咱們去英吉利國的人回來了,到咱們這里來了!”
安排完畢,他又抬眼望向海面時,卻見后面那艘船正在調頭,像是要往回走。
他立時明白了,一定是港灣外面的海面上還有船只在四處尋找他們的港口,他立時喊過碼頭上當值的一名千總吩咐道“你去,帶上兩艘戰船,把港灣外面咱們的船都接進港口里來!”
因為劉塘后來有了一個“劉羅鍋子”的綽號,后世的很多人以為劉墉是一個矮個子的羅鍋兒,其實這完全是誤解。
在后世的公元一九五八年,考古學家打開了劉墉的墓穴后,經過測量,劉塘的身高竟然達到了190厘米,在當時差不多稱得上是巨人了,并且從骨胳來看他根本就不是一個駝背的人。
根據后世的考證,弘歷的身高最多也不超過170厘米,劉塘與皇上站在一起,如果直起腰板,就差不多比皇上高出了一個頭。
在那個等級制度森嚴的時代,這也是對皇上的不敬。
所以劉墉為了避嫌,只能盡最大努力的彎著腰,低著頭走路,瞧著就像個羅鍋兒一樣,時間久了“劉羅鍋子”的綽號便傳開了。
與陳宏謀一同出洋的幾個人中,李侍堯與何志遠都比阿桂年長好幾歲,在他面前總是一副兄長的嚴肅模樣。
傅恒倒是年紀小,奈何他身份貴重,讓人不由自主的生出一種距離感,不敢與他過于親近。
只有這個劉墉,比阿桂小三歲,兩個人雖是一滿一漢,但都是自幼飽讀詩書,尤其是劉墉寫的一手好字,讓阿桂贊嘆不已。
他一到手素面的折扇,肯定央告劉墉為他在扇面兒上題字,兩個人相與得甚好,在一起常有說不完的話。
(劉墉的書法造詣極深厚,后來成為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譽為“濃墨宰相”。)
劉墉的船慢慢的靠在了岸邊,剛剛搭好了船跳,阿桂便三步并作兩步沖上了船,兩手拉著劉墉的手,興奮的道“崇如老弟,再沒想到會是你,你怎會帶人到這里來?”
劉墉卻沒有答他的問話,上下打量了他二品的武官服色,笑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分別不足兩載,廣庭兄如今已日二品大員了,下次再見面該行庭參禮了。”
“久別重逢,一見面你就開老哥的玩笑,”阿桂在他臂膀上拍了一下,笑道“你劉崇如的圣眷誰人不知,大家都回來了,單單把你留在了英吉利,這份器重不是明擺著?”
“我若沒猜錯,你肯定是取道這里回國的,是要見大用的人了。”
劉墉笑著擺手道“見大用不敢奢望,但取道回國你倒是猜對了,我在三月里接到皇上的書信。”
“有旨意要我四月底前必須帶著在英吉利國的所有學生、兵丁及隨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