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方向最先響起的炮聲也是清軍發出來的。
大軍剛到駿府城的外圍,兆惠便命令幾路軍隊按照之前的部署迂回到駿府城通往各處的道路上。
德川吉宗當然不會任由敵軍封鎖自己,或是通過這幾條道路長趨直入的攻到駿府城來。
他不僅命人提前在這幾處路口的有利位置增加了炮臺,而且用巨大的石塊壘砌了許多碉樓和地堡。
這些碉樓和地堡都是依據山勢和地形而建,不僅堅固而且極其隱蔽。
里面儲存了充足的食物飲水和彈藥,日軍士兵可以整日整夜的守在里面,從狹小的洞口向外射擊。
清軍的火炮一時奈何他們不得,若是要強攻,必然會出現大量的傷亡。
還在江戶城里的時候,方魯生就派手下的日本人秘密的來駿府城的外圍偵察過,發現有大量的日軍在各處日夜不停的搶筑堡壘。
這也是兆惠意料之中的事情,鑒于駿府城的堅固和它的重要性,再考慮到全國的形勢,德川吉宗絕不會輕易的放棄這里。
江戶城在清軍的突襲中猝不及防的丟了,吃了大虧的德川吉宗一定會死守住駿府城,希望用這里和京都一東一西兩座城市來穩定住日本的軍心和民心。
只要天皇和征夷大將軍都在,民心就不會散,日本就不會滅亡。
等日本的民眾意識到天皇的神圣地位可能不保,整個日本都要亡國的時候,就會全民皆兵,同仇敵愾的起來抗擊清軍。
與三千萬日本人比起來,這幾十萬清軍又算得了什么?
其實,乾隆也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出兵之前,他對各路大軍主帥明確的說過,此戰不求速勝,但求完勝。
什么是完勝?就是把掌握主要作戰能力的將軍、大名以及他們的武士和軍隊干凈徹底的消滅,然后用他們的財富和糧食來安撫百姓。
最后再向日本天皇施壓,讓他認識到日本全部的武裝力量都已經被消滅殆盡,現在日本的人口雖然眾多,但全都是手無寸鐵的百姓。
要想指望他們來趕走清軍,真把清軍趕走了,只怕幾千萬日本人也所剩無幾了!
況且,清朝也定然不會任由日本百姓用魚死網破的法子把幾十萬清軍都拼光,一定會不斷的增兵,到時真正拼光的是日本的百姓,大和民族怕是要絕種了。
天皇如果不愿意看到這樣的結局,也許就會同意清國的條件,交出日本,遷到中國本土,以保全自己家族和幾千萬日本人的性命,日本的事情就圓滿的辦下來了。
乍一看起來,這個想法似乎把事情想得太過簡單容易,但其實是可以做到的。
天正十六年(1588年),足利義昭辭去征夷大將軍之職并出家,室町幕府正式滅亡。
同年,掌握最高權力的豐臣秀吉向全國頒布了《刀狩令》,下令沒收農民手中的武器,將收繳上來的武器全部熔化制成了修建京都東山大佛寺所用的釘子。
這個法令達到了兵民完全分離的目的,降低了一揆的產生的可能和對政權的危害,加強了對平民的統治。
德川幕府建立后,對民間持有武器的管理更加嚴格,所以盡管發生了多起一揆事件,卻都很快的被鎮壓了下去,沒有一起能形成大的規模。
現今的日本百姓幾乎是手無寸鐵,連日本武士都能輕而易舉的把一揆鎮壓下去,何況是清軍?
只要天皇昭仁不極力的鼓吹,清軍不濫殺無辜,對平民百姓多加優撫,全民皆兵拼死抵抗的事情就不容易發生。
所以各路清軍登陸本州島開戰以來,每一次戰斗結束打掃戰場時都十分留意將日軍的武器撿拾回來,哪怕一柄短刀,一把匕首都不能遺漏。
駿府城外圍戰場,幾路清軍同時對日軍陣地進行了十幾輪的炮擊后,步兵們就開始了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