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劉國玉轉告昭仁,”乾隆接著道“朕最是吃軟不吃硬的。”
“讓他不必太過在意條款的細節,只要順順當當的如約把百姓遷移的事情辦好,朕這就下旨在圓明園外和熱河各建一座親王府給他!”
“在親王府周圍再建幾個郡王府,把他的族人們都好生的安置了。”
“他定下了來北京的日子,朕差和親王代朕去日本迎接他!”
“等到見了面,一番熱熱乎乎的話說下來,只要不涉及國家根本大政,什么事情都好商量。”
“讓他看看李晌那些人就知道了,這十年間,朕可曾虧待過他們?哪個不是一身輕松,安富尊榮?”
“不是朕自夸,倘若現在的朝鮮仍然由他們治理著,幾百萬的百姓能過上今天的日子?”
“日本的百姓也是同樣,他們是被困在幾個島上太久了,成了井底之蛙,讓他們到中國來見識一下,心里就有數了。”
“皇上,”班第生怕他忽略了一個要緊關節,特意問了一句“條款最后一條說,倘若日本人與中國人通婚后生下男童,無論父母哪一方是日本人,八歲后都可以免予剃發易服,這一條也照準了?”
“呵呵呵!”乾隆輕笑道“昭仁他們君臣在那里自欺欺人罷了!”
“只有百姓遷到了中國本土,入了戶籍,哪里還有什么日本人?以后就都是中國人,只不過民族不同而已。日本國亡了!以后都沒有日本人了!”
“照準了!不愿意剃發易服就隨他們!”
“皇上,”班第試探著道“既然入了籍,成了大清的子民,就更該遵守朝廷的制度才是,通婚后生下的男童也不必剃發易服似乎不妥。”
“倘若開了這個先例,必將一發不可收拾,有很多內里不愿剃發的漢人就會爭相與日本人通婚。幾代以后,可以不剃發的就會越來越多。”
“當年為了讓漢人剃發易服,有多少的人頭落地!如今對日本人卻如此寬容,難免有厚此薄彼之嫌,于人心的穩定殊為不利呀!”
“朕就知道你會這么說,不止是你,絕大多數的朝臣都會這么說。”
“這事朕已經拿定了主意,你抓緊給兆惠寫了回信,然后就布置下去,明早起駕回京!”
“日本的戰事大體結束了,北京還有辦不完的事,朕還得回去和眾王大臣們打擂臺呢!那也不是一個輕省的活兒。”
既然圣意已決,班第知道再勸無益,只好回道“臣遵旨!”
“皇上,兆惠他們的折子上還請旨,九州和四國兩島下一步如何料理?回信上也該有個答復才好。”
“繼續嚴密封鎖!”乾隆不假思索的道“讓兆惠他們專心把本州島上的事情料理清爽,務期做到犁庭掃穴,把所有的抵抗勢力盡皆剿滅!”
“對昭仁那里就回說因為要全力接收綏靖本州島各處,難以抽出人手去那兩個島,所以要先放一放。”
“等把昭仁接到了北京,本州島上的事情也辦得差不多了,再對那兩個島下手!”
“皇上,”班第又問道“議定的條款中有昭仁下詔命兩島各藩向我們交出武器歸順的話頭,如果他早早的寫下了這道命令,該如何應對?”
“客客氣氣的把他的詔書接下來,然后撂在手里,不要往兩個島上送。”
“這……”
見他一時沒明白自己的意圖,乾隆輕搖著湘妃竹扇,緩緩的道“這兩個島上的各藩加起來還有將近八萬的兵力。”
“倘若他們真的聽了昭仁的話,都交出武器降了,就至少有七萬多人要遷到澳省去。”
“這些人可都是受過嚴格訓練,有一身本領的武士,放下武器是平民,拿起武器就是一支現成的軍隊!那要給澳省送去多大的麻煩和隱患?”
谷 “澳省那里勢頭正好,一派欣欣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