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了長孫無忌的預料。眼下李洛豪非但沒有被自己洗腦,反而大義凜然的指出歷代王朝所走道路的缺陷和弊端,并且展露出了強烈的打抱不平之意!
如此一來,長孫無忌謀劃的這場“文斗陷阱”,也徹底形同虛設,到頭來不過空歡喜一場。
見此狀況,長孫無忌便知道自己的計劃泡湯。于是試圖及時挽回,道
“后生所說的不無道理,只不過你要清楚一點,身處修煉界,弱肉強食、殘酷無情、實力為尊。若是一個王朝違背修煉界法則生存鏈條強行走上汝所言之道,恐怕也只會適得其反。后生,你口中所說的不過是理想化的愿望,與現實截然不同、大相徑庭?!?
長孫無忌據理力爭,二人雖然是以文斗的形式進行這場戰斗,但現場同樣充滿了濃重的火藥味兒,仿佛只要有一絲火星,便能點燃戰場。
聞言,李洛豪思索了片刻,手中的力道再一次加重,茶杯碎碴深入皮肉之中,鮮血直流,傷口令人看上去觸目驚心、甚至能感同身受。
不知為何,疼痛感讓李洛豪的思緒變得更加清晰且具有條理,對于“國”的這個概念,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李洛豪就有了一個全新輪廓。
也不知李洛豪思索了多久,忽然之間,李洛豪如同醍醐灌頂一般,好似擁有了臨之神脈加身的風采,整個人瞬間變得神采奕奕、容光煥發,仿佛“久旱逢甘霖,伯牙遇子期”。
而此時此刻,李洛豪也終于找到了先前心中一直遺失的東西。
只見李洛豪放下手中的碎碴,站起身來,將手中流出的鮮血灑在了地面之上,昂首挺胸的說道
“前輩此言差矣,且聽晚輩娓娓道來。”
“自盤古開天,三皇定國,五帝開疆。凡即燹國遇大事,男兒必在,與祀戎泯軀祭國,骨成丘,溢血江河,亦不可辱國之土,喪國之疆,士披肝瀝膽,將寄身刀鋒,帥槊血滿袖,王利刃輝光?!?
“不分老幼尊卑,不分先后貴賤,必同心竭力,傾黃河之水,決東海之波。”
“征胡虜之地,剿倭奴之穴”
“討欺汝之寇,伐蠻夷之戮,”
“遂蒼海橫流,兒立身無愧,”
“任尸覆邊野,唯精魂可依?!?
“歷史長河漫漫無止,華夏神州大陸曾崛起過歷代王朝,但最后無論其鼎盛與否,皆于歲月之摧殘而銷聲匿跡。歸其原因,終究是沒有一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不屈信念。”
“惟國之民與帝王有共之信念也,才能屹于世間不倒、為天下風華所依。唯有華夏精魂不滅、方可萬世春秋永存!”
言畢,李洛豪的身上驟然間爆發出俾睨天下、凌駕眾生的氣息,盡管這股氣息是在一瞬間爆發而出,但卻給人一種與生俱來、渾然天成的感覺。
這一通有理有據、傲然正派的國道之論,徹底讓長孫無忌說不出話來。
即使是長孫無忌這種活了千年之久的神皇強者,此時也不得不承認,李洛豪所言已經是指出了國之正道的精髓所在。
一時之間,長孫無忌望向李洛豪的眼神中充滿了復雜,他萬萬沒想到,李洛豪如此年輕,居然對大勢之道有如此一針見血的見解。
即使是長孫無忌這樣文武雙全的千古名將,此時也對李洛豪的印象大有改觀、刮目相看。
對于此次文斗“論國”,長孫無忌深知是自己敗了。但這并不說明長孫無忌的文學涵養不如李洛豪,而是長孫無忌希望用一種可以洗腦的論道方式,拉攏李洛豪進入自己的陣營。
只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長孫無忌希望以文斗論國徹底說服李洛豪,但長孫無忌口中的“國之道”卻有著很嚴重的弊端,這無疑成為了李洛豪翻盤的希望。
很明顯,此次論國之道,長孫無忌由于自己的大意和輕敵,徹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