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前輩。”
話鋒一轉,李洛豪問道
“前輩,您不是已經”
青松子點了點頭,道“是的,這縷神念,也堅持不了多久了,這是貧道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幫你,既然你已經走上了這條道路,那就希望你可以將貧道的傳承發揚光大,日后助道教、助華夏走上世界之巔,也不枉我一代藥神的名號曾經響徹天地。”
“有緣人,萬事萬物其本源相通,皆為遵循天地循環之理法,亦進亦退、亦正亦反,藥道也不例外。”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但是不要忘了下一句,‘隔行不隔理’。”
李洛豪面對這樣的解讀傳道,一時之間無法理解,疑惑道
“隔行不隔理?前輩,此話怎講?”
青松子輕捋了一下長白胡須,揮動了一下浮塵,語重心長道
“‘隔行如隔山’,若是細品,就會發現的確如此。”
“每一個領域,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不同于其他領域的技術、技巧和方法,相互之間存在差異,要求人們做一個領域,就要研究一個領域,由此才能做到精通,才能成為行家。”
“只不過,世間萬物,究其本源,皆為遵循天理循環之大道生靈,萬事萬物的基本原則和循環理法,都是一致的。世間萬物大道相通,一理通,則百理通。只有找到相通之理,才能做到‘此一事悟出彼一事’的道理,此乃真正的‘隔行不隔理’。”
聽了青松子的高見,李洛豪若有所思,似乎對于青松子口中的“相通之理”有了些許眉目。
既然相通之理遵循天理,而其基礎又為世間大道,那么是否說明,理解大道才是掌握相通之理的關鍵?
早在天神書院突破道王境界之時,李洛豪就曾經自我客觀理解了關于“大道”的概念,現如今以青松子的“相通之理”來看,世間大道皆遵循天理循環,而所謂天理,則是修士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