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起義領導人已經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革命軍一盤散沙一片混亂。就這樣還能起義嗎?
然而湖廣總督瑞澂硬是把這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他已經知道了有人要造反,又掌握了具體名單,最好的處理方式只有一種分化處理,暗緊明松。
暗緊,就是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著繳獲的名單將為首的統統抓起來,抓住了該殺立即殺該關馬上關。
明松,就是要安撫人心、息事寧人。
可是這位瑞澂偏偏選擇了明緊暗松。
他下令關閉所有城門,禁止出入。貼出告示新軍官兵一概不得出營,一律按名冊捉拿,就地正法。
這一下立即捅了馬蜂窩。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一共有五千多名,絕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不在名冊上。
于是謠言四起
一開始說瑞澂要把革命黨人全部殺掉;
跟著又傳不止是革命黨,瑞澂要把剪辮子的人都殺掉(好多新軍都已偷偷剪了辮子);
再后來說只要是漢族新軍,就要被殺掉!你不信?門樓上的三顆人頭還掛在那呢!
前邊說了,三烈士的壯烈犧牲對武昌起義的成功意義重大,直接的意義就是促成了起義。因為被抓住就只有死,而起義也許能活下來,為什么不選擇起義?
當局很快也覺得措辭不妥,告示上改成了“除主謀外,既往不咎”。但已經晚了,已經沒人相信。
病毒式傳播的流言成了最好地戰前動員,新軍中的革命黨人,人人自危,個個都想活命。最終大家達成了共識不起事,大家死路一條;要活命,就只有先下手為強。
十月十日晚上七點剛過,陸軍第八營的哨長(即排長)陶啟勝查夜,發現班長金兆龍、士兵程定國正抱著步槍仰臥睡覺,旁邊還有一盒子彈。
陶啟勝沖過去,厲聲訓斥干什么!想造反是吧?
“ 想造反嗎?”這應該是排長訓斥兵士的隨口一句,但是,現在是什么時候?如同往火藥桶扔了一根劃著的火柴。
金兆龍回罵造反就造反,你能怎樣 !
兩人扭打起來,程定國一槍托把陶啟勝打倒在地,然后背后補上一槍。請記住!這就是傳說中的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連續趕來彈壓的三名軍官都被程定國一一擊斃,軍營大亂。
有人站出來了。第八營班長、共進會代表熊秉坤立即鳴笛集合,宣布正式起義,前去占領楚望臺軍械庫。
不想死的就跟著來!什么話都不及這句有號召力,立時響聲四起一呼百應。起義人數達到三千余人,很快占領了軍械庫,起義軍掌握了大批輕重武器、彈藥。
熊秉坤,字載乾,原名祥元,又名忠炳。湖北江夏人,早年經商。后投鄂軍第八鎮第八營當兵。加入“共進會”,任該營總代表,秘密發展會員二百余人。武昌起義,率工程兵首先發難,占領楚望臺軍械庫,卓著功勛。
武昌起義后,任第五協統領,參加武漢保衛戰。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時,在南京參加討袁后,流亡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護法運動”中任廣州大元帥府參軍。后曾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當然,這是后話。
熊秉坤后來被稱為熊一槍,也就是說是他打響了武昌首義的第一槍,他不想談天功為己有,曾在其回憶錄中鄭重地糾正過。其實他在武昌起義中所起的作用,比打第一槍要重要得多。
熊秉坤開始實際上充當了起義的總指揮。
占領楚望臺軍械庫后,熊秉坤站在高臺上對臺下士兵發出如下的命令
一、起義軍稱為“湖北革命軍”。
二、本軍今晚作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