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九日,兩軍在娘子關附近交戰,民軍不敵,十二日清軍占領娘子關。山西民軍退返太原,按原定計劃,閻錫山、趙戴文等率部北上,溫壽泉、楊彭齡、景定成等率部南下。
民軍離開太原后,原來的清**官員立即復辟,用原印信布告安民。
協理巡撫李盛鐸成立巡防隊三旗以及民團等,并致電張錫鑾:“三晉官員重見天日,無不額首稱慶。”
十二月二十四日,以梁善濟為首的太原官紳代表又到石家莊歡迎張錫鑾。
一九一二年一月六日,第三鎮第五混成協協統盧永祥率步兵第一標王丞斌部等進占太原。一月十日,張錫鑾也由石家莊到達太原。
看到直隸革命黨的活動有所減弱,特別是拿下太原后,袁世凱總算松了口氣。后方有所穩定了,他總算可以抽出主要精力張羅南北議和了。
十二月三日,南方脫離清廷各省的代表在武昌開會,通過了《臨時**組織大綱》。由此以南京為中心的南方革命黨人正式組織起來,同意與北方進行正式談判。
十二月七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袁即日派唐紹儀為全權代表南下。
九日,南方十一省革命軍**公推伍廷芳為總代表。
唐紹儀于十日抵漢口,由英國代表理事陪同渡江到武昌會晤黎元洪。雙方商定把和談地點定在上海,十七日唐紹儀至上海。
“南北議和”的具體地點經商議設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工部局的市政廳,和談的時間開始于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南北雙方的伍廷芳和唐紹儀二人是廣東老鄉,也曾是在外務部共事過的老朋友老同事。
唐紹儀、字少川,廣東省香山縣人,二十世紀初我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袁世凱的金蘭兄弟、高級幕僚。先后任清廷總理總辦、郵傳大臣、山東大學校長、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校長、后來曾出任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
伍廷芳、字文爵,廣東省新會縣人。同樣是清末民初時期著名的外交家、法學家,中國近代的第一位法學博士,著名律師,也曾是**立法局第一位華人議員。
十二月十八日,“南北議和”正式開始,在第一次會議上南北雙方討論了各省戰場的停戰問題,
在這一點上雙方很快達成一致,決定停戰,第一次會議氣氛融洽、成果顯著。
十二月二十日,“南北議和”的第二次會議討論了今后國家的國體問題,南方代表團伍廷芳的觀點很鮮明——承認共和、取消帝制。
北方團唐紹儀本人是贊成共和的,但他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清廷,只能按著出發時袁世凱交待的口徑,堅持君主立憲。
雖然唐紹儀也委婉的表示如果讓袁世凱出任總統,想辦法讓清帝退位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伍廷芳則堅稱,南方是為共和而高舉革命大旗的,共和是談所有問題的基本點。在沒有完全達成一致的情況下,第二次會談只能結束。
南北議和牽動著方方面面,方方面面也都在登臺表演
十二月二十日,也就是議和開始后的第三天,英、美、日、俄、德、法六國駐滬總領事向雙方代表分別提出相同照會:“中國目前斗爭之繼續存在,不惟足使中國本身抑且足使外人生命財產遭受嚴重危險。”因此各國**“有義務非正式喚起雙方代表注意盡速成立和解,停止現行沖突之必要”。
戰亂會使列強的在華利益受損,這顯然是他們不愿見到的。表面上對談判的雙方不偏不倚,但總的說來他們是傾向于袁世凱的,此舉主要是給革命黨方面施加壓力。
南北雙方的代表剛剛坐到了一起,議和就遭遇到了清廷部分皇室人員的強烈反對。
喊得最兇的是以溥偉、良弼等貴族子弟,他們竭力主張集結效忠清**的軍隊,前去和南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