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議和”在十二月二十九日之前,又進行了幾次會談。除了在討論軍隊停戰的具體措施有所進展外,在最主要的議題,實行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雙方的意見一直處于僵持之中。
也就在唐紹儀、伍廷芳第二次談判的同一天(12月20日),得到段祺瑞軍方將領支持的另一場談判在上海秘密進行。其南方黃興的代表是顧忠琛,北方段祺瑞的代表是廖宇春、靳云鵬和夏清貽。
段祺瑞和他的代表認為,現在南北兵力相當。長此下去,不是造成南北分裂,就是和平永無了期。長此以往,受難的還是老百姓,是全國人民。現在南方革命軍的宗旨就是實現共和,而這一點北洋軍并不反對。
北洋軍只是忠于袁世凱才與革命軍作戰,所以南方能夠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則共和可望,和平可期。
段祺瑞的這些想法其實也是黃興等南方革命黨人的想法,黃興早在武昌與黎元洪合作時,就討論過推舉袁世凱的可能性,所以當他通過顧忠琛獲悉這個消息后,自然沒有反對的理由。
黃興表示,他個人之所以在這幾天,不愿接受南方許多人的擁戴,出任臨時大總統,其實就是虛位以待袁世凱。
于是授權顧忠琛與廖宇春等進行談判。
雙方可謂是一拍即合,會談進行的十分順利,在十二月二十日的當天,就達成五項秘密協議:
一、確定共和政體;
二、優待皇室;
三、先推覆清**者為大總統;
四、南北滿漢軍出力將士各享其應得之優待,并不負戰時害敵之責任;
五、同時組織臨時議會,恢復各地秩序。
廖宇春、顧忠琛的這個方案是經過段祺瑞同意的,但這個方案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袁世凱的意思,歷來眾說紛紜。
許多人認為這個方案就是袁世凱內心深處所想,甚至不少人認為段祺瑞只是個表面的幌子,背后的主使是袁世凱。
其實,無論從邏輯還是實際情況出發,這種可能性都應該是零。
段祺瑞自從馮國璋手里接受了前線指揮權后,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貫徹了袁世凱的戰略意圖。能實現這一點,除了袁世凱面授機宜和他的理解能力外,更主要的是他這個階段的思想和袁世凱是完全合拍的。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人,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內心世界。
這個時候,沒有人比段祺瑞更懂袁世凱。因此,這應該是段祺瑞的自悟,是代為進行,這當然也是一種推測。
或許,段祺瑞在實現共和中所起的作用,被后人在很大程度上低估。
值得注意的是,當靳云鵬奉段祺瑞的之命攜帶這個方案,前往北京向袁世凱稟報時。非但沒得到肯定和贊揚,反而遭遇到袁世凱大發脾氣。
“我袁世凱為大清國總理大臣,焉能贊成共和,以負重托?”
袁世凱兩眼冒火,看不出半點造作。
廖宇春 字少游。一八七零年出生,上海松江府婁縣人。早年留學日本,曾充清政.府駐日公使館隨員。回國后,襄助馮國璋、段祺瑞辦北洋陸軍學校近十年,一度擔任保定姚村陸軍小學堂監督,并隨同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
辛亥革命時,與夏清貽、靳云鵬等奔走南北,聯絡議和。對南北議和做出突出貢獻,因此而受重用。民國元年(1912年)被授陸軍中將。
而在這一年的六月,因出版《新中國武裝解決和平記》一書,述其參與南北議和經過。話語中涉及袁世凱在議和時內幕,為袁世凱所忌恨,遂被邊緣化。
顧忠琛(1880—1945),江蘇無錫人,早年畢業于安徽武備學堂,早期同盟會員。南北議和期間,代表革命黨人黃興與段祺瑞的私人代表在上海密談。
一九一一年由無錫前往江蘇,策動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