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不是那一個人,那幾個人能說了算的。
無論如何,這個做法在邏輯上是說不過去的。
再說了,在南方的許多革命黨人看來,袁世凱是敵人,最大的敵人。出賣維新人士的事,新派的人未必會丟在腦后。革了半天的命,讓袁世凱當這個總統,革命黨人一時能接受嗎?
關于讓袁世凱當總統這個交易,不但別人,一開始中.山先生都未必能知道。
黃興和黎元洪為什么選大元帥,不就是把大總統給袁世凱留著嗎?如果中.山先生開始就知道,應該不會讓代表們推舉大總統的,沒事捅這個馬蜂窩干什么?
不過,中.山先生應該是很快知道了,所以在宣誓就職時說了那么一番話,努力做出補救。
“傾覆滿洲專制**,鞏固中華民國,圖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眾服務。至專制制度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
這怎么看也不像是個就職宣言,什么意思,我知道這個總統不該我當,等正主出來,我就騰地方。
這還不夠,宣誓就職的當天馬上給袁世凱發電:“北京袁總理鑒:前日抵滬,諸同志皆以組織臨時政.府之責相囑,問其理由,蓋以東南諸省欠統一機關,行動非常困難,故以組織臨時**為生存必要條件。
“文既審艱虞,義不容辭,只得暫時擔任。公方以旋乾轉坤自任,即知億兆屬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雖暫時承之,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于將來。望早日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
中山先生或許覺得話沒說透,第二天又發電袁世凱:“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涂炭,故于議和之舉并不反對。雖民主、君主不待再計,而君之苦心,自有人涼之。
“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調合,清室亦得安樂,一舉數善,推功讓能,自是公論。
“文承各省推舉,誓詞具在,區區此心,天日鑒之!若以文為有誘致之意,則誤會矣。”
從中山先生的這番話中,我們至少能讀出三個意思:其一、不但把總統許給袁世凱的事他不知道,就是南北合談他也是剛知道。所以,他不反對和談。他剛到上海時,不是說過嗎!“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
其二、中山先生是誠摯的,人格是崇高的,心胸也是很開闊的,確有偉人胸懷。
其三、和剛成立同盟會時相比,中山先生在民族問題上已經有了大的進步。因為在制訂同盟會綱領時有“驅逐韃辱,還我中華”這樣的話。中華不只是漢族人的,是屬于中華民族的所有民族的,也當然包括滿族。
為什么要驅逐滿人?把他們驅逐到什么地方去?但是,現在,中山先生的提法是“保民族之調合。”而在辛亥革命中有很多人是喊著反滿口號的,和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懷相比,未免就狹隘了。
袁世凱認定了革命黨人是在騙他,覺得不能再上當了,當然不會相信。
面對先生的一片赤誠之心,用嘲弄的口氣給先生回電說:“孫逸仙君鑒:君主共和問題,現方付之國民公決,所決如何?無從預揣。臨時政.府之說,未敢與聞,謬承獎誘,愧悚至不敢當,惟希諒鑒為幸。”
國體還要等國民大會公決,何談臨時**,何談誰當總統,別拿這子虛烏有的東西誘人了。這話說得一點毛病沒有,只不過都是官話、套話、冠冕堂皇的話,就是沒有一句實話,沒有一句真心話。民國風云人物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