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
袁世凱又第四次上折:“現大局震撼,人心動搖,成敗利鈍,未敢逆賭,事變所極,已陷入水深火熱之秋;功效弗彰,莫償夫返日回天之志。若遽收高爵,忝竊殊榮,不獨為前代所羞,亦恐為將來所笑。與其辜恩于日后,何如瀝忱與事先?!?
隆裕太后是鐵了心了,就是不準。拉開的架勢是:要不要是你袁世凱的事,給不給是她的事。不管袁世凱要不要,她是一定要給的。
她可能也想明白了,江山社稷都要丟了,一個封號算什么呀!如果不違背祖制,只要能保住大清江山,隆裕太后恐怕給袁世凱封王乃至鐵帽子王都舍得。
袁世凱為什么死活不肯接受呢?首先應該是他心中有愧,所謂無功不受祿。其次他真不想承受清廷的這份人情,束縛他的手腳。
其三是怕受世人恥笑 ,朝廷授那么高的爵位,卻不肯為朝廷出力,世人會怎么看。再者說,一個馬上走進墳墓的王朝,再高的爵位也一文不值呀!
但是,隆裕太后就是不肯收回,袁世凱也沒辦法,只能是啼笑皆非。
中山先生見袁世凱這邊遲遲沒有消息,認為袁世凱是沒有誠意,覺得不能無限期的拖下去了,決定這次停戰期滿后,不再展期。
一月二十八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成立,林森當選為議長。
第二天,中.山先生電告伍廷芳:“此次議和,屢次展期,原欲以和平之手段,達共同之目的。不意袁世凱始則取消唐紹儀之全權代表,繼又不承認唐紹儀于正式會議時所簽允之選舉國民會議以議決國體之法;
“復于清帝退位問題,業經彼此往來電商多日,突然電稱未及伍代表商及等語。似此種種失信,為全國軍民所共憤。況民國既許以最優之禮對待清帝與清皇室,今以袁世凱一人阻力之故,致令共和之日的不能速達,又令清帝不能享遜位之美名,則袁世凱不特為民國之蠹,且實為清帝之仇。
“此次停戰之期屆滿,民國萬不允再行展期,若因而再起兵釁,全唯袁世凱是咎,舉國軍民,均欲滅袁氏而后朝食?!?
中山先生看來把清帝退位之事看得過于簡單,以為是袁世凱舉手之勞?,F在沒有結果,系袁世凱從中作梗。
伍廷芳將此電轉發袁世凱后,袁世凱心中叫苦,自己何嘗不急,何嘗不全力以赴。同時,也很有氣,一個王朝自動退位,中國有過嗎?那么容易嗎?南方諸人把事看得太簡單容易了。
急也好,氣也好,袁世凱清楚當前最緊迫的是清廷盡快退位。因為從來電中,袁世凱悟出,再拖下去,革命黨方面很可能對原來所達成的共識未必仍承認,事態將愈發不可控制。
動員了這么多的力量,發動了這么大的攻勢,清廷就是不肯就范,怎么辦?袁世凱決定利用社會和輿論的力。他授意楊度等人,在北京發起和組織共和***。發表宣言,明確提出君主立憲已經過時,為挽救國家,保全皇室,清廷應盡速退位,順應時代潮流,實行共和。
共和***的宣言在各大報紙發表,一方面給清廷造成極大的壓力,一方面向南方的革命黨傳遞信息:我們正全力逼迫清廷退位。
一月二十九日,袁世凱上奏:“近議國體一事,已由皇族王公討論多日,當有決定辦其,請旨定奪。臣職司行政,唯遵朝旨。”相當于給清廷發出最后通牒。
另一方面,通過小德張等途徑,告之隆裕太后,如果再不做出決斷,將內閣總辭職,袁世凱撒手不管了。
這一招果然有效,隆裕太后嚇得抱著小皇帝終日啼哭。宗社黨瓦解后,死硬分子大多外逃,剩下的幾個在朝廷已掀不起風浪。其它人都在為自己今后打算,朝廷亂成一團。
其實,自從攝政王載灃辭職后,朝廷已經就成了擺設。但就這樣一個擺設,也是這樣的難以割舍,不知是誰給隆裕太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