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受任籌辦全國鐵路,提倡修筑鐵路二十萬里。可惜當時人們沒有遠見,以為修筑二十萬里鐵路簡直是神話,于是大家以“孫大炮”嘲笑孫中山。
其實當時美國已有一百多萬里鐵路,中國比美國大,即使修筑了二十五萬里根本算不得一回事。而國人竟大驚小怪如此,實在太淺見了。
孫中山慨然統一籌劃全國鐵路大計,第一步預定修筑三大路線:第一條是由廣州經廣西、云南接緬甸鐵路;第二條是由廣州經湖南、四川達西藏;第三條由揚子江口經江 蘇、安徽、河南、陜西、甘肅、新疆以迄伊犁。
籌款方法主張借款,“如京奉、京漢、滬寧諸路辦法,其條件以不礙中國主權為范圍”。資本訂六十億元,里程二十萬里,期限十年。
計劃才告擬定,由于二次革命以及袁世凱撤銷孫中山鐵路籌辦全權,此一宏大計劃,乃隨孫之去而告流產。
七月月二十三日袁世凱同時發布命令,稱黃興、陳其美、柏文蔚為“叛徒”,責成馮國璋、張勛捉拿黃興到案,還發出捉拿賞格,捉到黃興的賞洋十萬,捉到陳其美的賞洋五萬。
上海、南京兩地的討袁軍相繼失敗后,八月二日孫中山乃乘德輪約克號離滬。本意擬去廣東,不料次日經馬尾,日本駐福州領事館武官多賀京之來告,“駐粵將領張義權、蘇慎初已與龍濟光勾結,接受袁世凱亂命”,恐不安全,孫中山乃決定改赴臺灣。
行前召見隨行同志梅光培、李朗如,令梅、李兩人先至**,自己則偕胡漢民去臺灣,并把隨身所帶全部款項六百元交梅、李備用。梅、李拒不肯受,胡漢民勸他們接受,大家黯然話別,分道而行。
孫中山偕胡漢民抵臺后,張繼、馬君武亦隨后趕至。這時各地的討袁軍都相繼失敗,孫乃轉去日本。
不料袁世凱已要求日本拒絕孫上岸。幸得船長的掩護,以及國民黨在日本的負責之人丁懷瑾(石僧)的布置,日本友人萱野長知等的協助,才得在神戶秘密登岸。這時隨侍孫在神戶的是胡漢民和廖仲愷,丁懷瑾則往來東京、神戶各地,對外連絡。
九月六日北京總檢察廳秉袁世凱命下令通緝二次革命首要。以黃興、陳其美、鈕永建、何海鳴、岑春煊五人為寧滬倡亂首魁,其余孫中山、張繼、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陳炯明亦在通緝之列。不久,黃興、陳其美、居正、戴傳賢、邵元沖、鄧鏗、田桐等亦先后亡命至日本。
民國二年的討袁之役(又稱為癸丑之役、贛寧之役、湖口之役和二次革命),可惜是曇花一現,它是民國成立后的第一次南北戰爭。這一次戰爭的結果使得北洋軍源源進入南方各省,除了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省外,其他南方各省都成為了北洋軍及其附屬軍的征服地,袁家天下已囊括了全國十分之九。
至于桂、黔、滇、川四省為什么沒有給北洋軍侵入,一來是這四省的都督都不是屬于國民黨系,二來是這四省地處偏遠,袁覺得鞭長莫及。由于地盤擴大,北洋軍既要鎮攝北方,又要占領新奪到的南方各省,當然感到兵力不敷分配,于是乃大舉擴充,從此北洋軍的番號便越來越多了。
國民黨第二次革命失敗,對于中華民國的影響是極大的。因為袁世凱的勝利進一步膨脹了他獨裁稱帝的野心,使中華民國民主事業,遭受到了致命的打擊。
戰爭的最終結果是袁世凱所代表的軍政集團大獲全勝,國民黨在廣東、江西、安徽三省勢力也都被一一清除。“三藩”既除,其他省的大佬們也就噤若寒蟬,唯袁世凱是命了。
平定二次革命中,袁世凱很注意做反袁派的分化瓦解工作。他曾令梁士詒、曾彝進轉告討袁派說:“現在看透孫(中山)、黃(興)除搗亂外無本領。左又是搗亂,右又是搗亂,我受四萬萬人民付托之重,不能以四萬萬人之財產生命,聽人搗亂!自信政治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