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洪能夠接觸到實業,從而使他終身受益。
晚年,他曾經是位出色的實業家,和這一段經歷不無關系。
晚清,封建專制已經走到了窮途末日,圖新求變已成為有識之士的共同追求,人的思想也特別活躍。各種思潮,各種主張紛紛登臺。
最活躍,影響力較大的是兩股勢力。一個是革命黨,他們的主張是用暴力推翻滿清的統治,建立起共和體制。另一個是立憲派,主張用和平的方式,對封建專制進行改良,仿效日本等國家,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一九零七年起,湖北和全國各省一樣,積極的進行了地方咨議局的籌建。作為憲政改革的配套機構,咨議局給民眾,特別是士紳階層提供了參政議政的平臺和管道,受到了各界的普遍支持和響應。
一九零九年二月五日,湖北舉行了咨議局選舉。選民人數是十一萬三千二百三十三人,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零點四四。議員也非直選,是逐級選出選舉議員人,再由這些選舉議員人選舉議員。
雖然是間接選舉,參加選舉的人又是人口的極少數,離真正的民主選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畢竟是湖北開天辟地破天荒的第一次。
以往的歷史上,什么事都是官員們說了算,老百姓哪有發言權。因此,無論如何,可喜可賀。
選舉結果,吳慶燾當選為議長,湯化龍、夏壽康當選副議長。十七人當選為駐會議員,還選舉候補駐會議員若干。
吳慶燾,亦名慶恩,湖北襄陽人,著名書法家。系舉人出身,是清代光緒年間撰寫地方史志卓有成效的人。他的《襄陽四略》一書,至今仍為人們所借鑒。
《襄陽四略》共二十五卷。按刊印先后為《襄陽藝文略》、《襄陽沿革略》、《襄陽兵事略》、《襄陽金石略》。分別記載了府轄各縣之文學藝術、建制沿革、重要戰事、碑碣銘文。從光緒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公元1897—1906年)分別出版。時間約長十年,是個人勞動成果,為當時單獨修志者所罕見。
夏壽康(1871~1923年),字受之,號仲膺,又作仲英。黃岡倉埠(今屬武漢市新洲區)人。父為進士、浙江錢塘知縣,早逝。夏壽康靠母、兄撫養,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鄉試中舉,次年赴京會試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一九零七年曾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
不久,前面講到的,由立憲派掀起的國會請愿大潮,轟轟烈烈在全國展開。和全國其他地方,特別是活動積極的江浙相比,湖北行動得晚了些,但也是積極參加了的。
一九一一年五月,副議長湯化龍由漢口出發,去京請愿時,送行者達萬人之多。臨行前,湯化龍慷慨激昂發表演說,此次去京,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受身份的限制,黎元洪沒有參加國會請愿活動,但他在內心深處,是支持這個活動,并時刻給予了關注。
在隨后暴發的保路運運動中,湖北則成為了震中。前邊說了,黎元洪不但代表軍方參加了這個活動,并被推舉為鐵路協會委員,在支持派代表進京和籌款募捐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獲得各方好評。
在參加這次活動中,黎元洪和立憲派人士有了深入的交往和溝通,為他后來被推舉為湖北軍政.府的大都督,奠定了基礎。
這個時期,在湖北的革命黨中,勢力最大的是二個組織,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共進會和文學社。他們實際上是同盟會的分支,一直在新軍中發展組織,力圖發動新軍起義。做為湖北軍界的二號人物,黎元洪對革命黨人在他所部的活動,談不上支持,至少是采取一種默許的態度;革命黨人對此也是心知肚明。
在國會請愿活動和保路運動的推動下,文學社和共進會也加速了起義的步伐,并決定采取聯合行動。
所謂人無頭不走,鳥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