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和漢陽光復后,整個武漢乃至湖北形勢更加向好,各方面工作也逐漸步入軌道。為了做好日常的軍政工作,經黎元洪和蔡濟民等人商量,決定成立謀略處,處理軍政.府日常事務。
謀略處是辛亥革命期間湖北革命黨人建立的軍政機構。設謀略十五人,由蔡濟民、張廷輔、吳醒漢、高尚志、蔡大輔、徐達明、王文錦、陳宏誥、謝石欽、鄧玉麟、王憲章、牟鴻勛等組成。下設秘書、參謀二廳,統籌一切軍政事務,為當時最高的革命政權機關。后改組為參謀部,隸屬于湖北軍政.府。
謀略處的主要負責人為蔡濟民,張廷輔。
張廷輔(1883--1912),字清澄,河北省邯鄲縣裴家堡村人。少年時入廣平府(今永年縣)蓮亭書院讀書。
一九零三年,考入北洋姚村陸軍小學,因具有反清思想,和革命黨人有聯系,被開除學籍。
一九零七年,考入保定北洋武備速成學堂。學習期間,加入同盟會。畢業后,在鄂軍任見習士官、排長。
一九零九年,與蔡濟民等人組織將校研究團,附設下士班。他以研究學術為名宣傳革命,組織下級軍官及士兵、團員達數萬人,成為新軍中影響較大的一個革命團體。
湖北軍政.府成立后,以起義部隊為基干就近招募新兵,預編八協,暫成四協,張廷輔任第四協統領。
張廷輔與清軍幾次激戰中,相繼擔任要職,是武昌城防部隊的主要將領。
他在與清軍兩次激烈戰斗中曾負傷指揮,直到重傷被抬回武昌治療。不等傷口愈合,又赴前線,曾率第七標防守江漢關、四官殿一帶,擊退清軍數次進攻。
張廷輔被稱為“黎之三杰”,是黎元洪的得力助手。
十月十二日,黎元洪在咨議局召開軍官會議。
溝通了武昌、漢口,漢陽的情況后,黎元洪發表了如下的講話:“今日,革命軍起義,是推翻清朝,恢復漢土,廢除專制,建立共和的開始。承黨人及軍、學各界多數同志,推戴兄弟為都督,我無德無學,何能擔此大任,但眾意難辭,自應受命。我等為軍人,從此須抱破釜沉舟的精神,掃除一切顧慮,堅決去干。
“但革命必須有充分的武力,同事中多不明宗旨,臨時走避,各位趕快通知他們,急速前來,以便擴充軍隊,準備戰爭。尤其老兵不得有逃走思想。品行端正或操課兼優者,概以軍佐委任,開會后擬即派員往說張彪回來,我讓都督席位,使他們為我等之長官。張如執迷不悟,就是我們的敵人。
“我認為革命成功,有十萬分的把握,理由有以下幾點:一、我省出差駐防各部隊,聞義旗飄楊漢口,必立時相應,陸續前來受命。二、各省黨人聯絡已有成效,響應成約自無問題。三、長江下游及云、貴各省之軍隊中的軍官多是由我軍發跡去的;北洋軍隊中,吳祿貞統制帶去的軍官不在少數;東三省軍隊中的上中級軍官,由湖北調升去的約五十員主多,下級軍官就更不待說了。以上軍官都是素報革命大志的,把握著這些事實,我們的事業一定成功。時間匆促,不多說了。各位回去,各盡職責,速召集舊同學前來,鼓勵士兵,不使士兵有逃脫思想,這是目前緊要的任務。”
從黎元洪的講話中,不難看出,黎元洪首先表明了自己對革命的態度,這是很重要。因為,大家都知道,此前他不是革命黨人,或者是被大家牽著鼻子走上革命道路的。他對革命究竟是什么態度,這是大家十分關心的。其次,很有說服力的概括了當前革命的大好形勢,指出革命必勝,以此來建立大家的信心,鼓舞大家的斗志。也指出了下一步的重點工作,一方面是發動各地響應武昌起義,另一方面擴軍備戰,準備打仗。
從這一番話里,很容易發現,從對革命的態度上看,他已經基本完成從被動到主動的過渡。最后,從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