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國家分為幾等。
第一等是“享有整體利益的交 戰國”,即英、法、美、意、日五大強國,它們有權出席一切會議。
第二等是享有局部利益的交戰國,如比利時、巴西、中國、希臘等大多數國家都屬于這一類,只 能出席討論與它們有關問題的會議。
第三等是與德、奧集團斷絕外交關系的國家,如秘魯、玻利維亞等,它們只有在會議討論的問題直接涉及這些國家時才能派代表 團出席。
第四等是中立國和即將獨立的國家,它們只有在五強之一的邀請下才能出席有關會議。
其次,各國代表的人數也是不平等的。
會議規定,英、法、美、意、 日五強各派五名代表。
比利時、巴西和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各派三名代表。
中國、希臘、沙特、波蘭、葡萄牙、泰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各派二名。
英國的自治領地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和印度各派二名,新西蘭派一名;其他國家各派一名。
參加會議的各國都各有打算,試圖通過會議達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法國。法國為戰爭付出了巨大代價,五百余萬軍民傷亡,而且西線戰場絕大部分在法國。因此,法國希望能取得德國工業的控制權以補償自身損失。
和會的第一天,法國總統普恩加萊利用致開幕辭的機會發表了長篇演說。他不僅以戰勝者的口吻譏諷戰敗的德國“生于不義,自當死于恥辱”,同時還提出了制裁戰爭禍首、肢解德國的基本方案。
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以法國首席代表的身份當選為大會主席。克里孟梭對德國懷有強烈的復仇情緒。他出席巴黎和會的主要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以建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為此,他在十人會議上提出,法國不僅要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還要將法國的邊界東移到萊茵河,并主張將萊茵河左岸的德國各省合并成一個獨立國家。
意志堅強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是個極端自信的理想主義者。在他執政期間,美國發展迅速,成了世界首富。他認為,根據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美國應當放棄傳統的孤立主義政策,擔當起領導世界的重任。
他堅決抵制法國的主張,更著迷他會前提出的“十四點計劃”。在巴黎和會首次發言時即提出要優先討論國聯盟約問題,強調國聯盟約與對德和約應當成為統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整體,對任何國家都有約束力。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巴黎和會上也很活躍。他工于心計,城府深沉,為了維護英國開始動搖的霸主地位,在巴黎和會上極盡縱橫捭闔之能事。他時而同法國站在一起對付美國,時而同美國結成聯盟壓制法國。當美法爭得不可開交之際,他常常以調解人的身份周旋于其間,從而為英國撈取了不少好 處。
意大利的首席代表是總理奧蘭多。他來巴黎時也懷揣著自己 的爭霸計劃。奧蘭多的主要目的是得到阜姆港,以使其成為意大利在巴爾干的擴張基地。因就實力來說,意大利同美英法相比只能算二流國家,加之它在戰爭初期腳 踏兩只船,參戰后又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因而奧蘭多的要求遭到美英法的拒絕。
在四月二十三日的五強會議上,奧蘭多以得不到阜姆無法回國交待,甚至國內會發生暴動相要挾,而美英法仍然反對他的要求。
奧蘭多一氣之下憤然離開會場,而其他與會者根本不予理睬。奧蘭多無奈,過了幾天又悄悄回到會場,繼續充當跑龍套的角色。
五強之一的日本代表團是由牧野男爵率領的。牧野當時雖然不是政府首腦,但老謀深算,善觀風色。
他出席巴黎和會的主要目標是奪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租借地和太平洋上的重要島嶼,以確立日本在東亞地區的優勢。
威爾遜為了限制日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