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的失敗,是徐世昌很樂見的。徐有他的打算,想在直奉兩系之間保持一個均衡,希望其他各省的軍閥也保持原有地盤和地位,互相牽制,這樣他就可以成為一個有職有權的總統了。
他主張對段寬大,只要解除了兵權,就可自由安居,且應予以相當的優遇。至于其他人,除了少數民憤特別大的首要外,也盡量少株連。
徐的寬大主張得到張作霖的贊同,張和皖系并沒有血海深仇,不必趕盡殺絕。而他正想乘此機會收集皖系的殘余,壯大自己,自要收買人心。
曹錕是主張懲辦一切與戰事有關的皖系政客和安福系分子,但為了保持和奉系的友好,而盡可能遷就張作霖。
但是,吳佩孚不一樣,堅持要肅清安福分子,查抄禍首的財產充作善后經費,解散安福國會,幽禁段祺瑞于湯山。
直皖戰爭雖然十八日已經結束,直到二十三日直奉兩軍的先頭部隊才開到北京,二十四日大隊人馬開到,分別接管了南北苑的兵房。
七月二十三日北京政府特派王懷慶督辦近畿軍隊收束事宜。
王懷慶(1875—1953),字懋宣,河北省寧晉縣鳳凰鎮南塔莊人。
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酒賭成性,母為人文弱,家道中落。王懷慶八歲上下就和家里人一起下地種莊稼,給人家放牛、牧羊,十歲的時候,就擔負了更繁重的體力活兒,象脫坯、蓋房等等。
十二歲即喪母失怙恃,繼母虐待殊甚。一八八九年夏,十五歲的王懷慶不堪繼母和父親的虐待,私自離家遠奔他鄉。適時恰逢直隸提督聶士成在蘆臺招兵,王懷慶入伍,由于他勤儉耐勞少言,獲得了聶士成對他的青睞,因而不斷升遷,后入北洋武備學堂第二期學習。
一八九三年升為千總,后成為直隸提督聶士成部下的中軍,兼帶馬步衛隊。
庚子年八國聯軍侵華,聶士成戰死在天津八里臺子。王懷慶于槍林彈雨之中背負聶回營棺殮,并親送靈柩至聶原籍安徽合肥安葬。由于聶家感激,效死于主將的忠義之名轟動一時,而當道者嘉許之,譽之為“忠義”。此后,聶母專函介紹王投到袁世凱麾下。
他是徐世昌在軍界第一心腹親信,資格甚老,與“北洋三杰”同輩。一九一二年后先后任薊榆鎮守使、北京步軍統領、京畿衛戍總司令兼第十三師師長、熱河都統,熱察綏三特區巡閱使。第二次直奉戰爭后,寓居天津。
雖還是一朝“天子”,但不能一朝“臣”了。
二十四日準免財政總長李思浩、司法總長朱深、交通總長曾毓雋職。派田文烈兼署交通總長,財政、司法兩部則由次長代理部務。又準免京畿衛戍司令段芝貴職。
二十六日令撤銷曹錕、吳佩孚等處分。批準京師警察總監吳炳湘辭職,派殷鴻壽繼任。
二十八日準督辦邊防事務兼管理將軍府事務段祺瑞辭職。令裁撤督辦邊防事務處。令撤銷西北軍名義。
二十九日派昭武上將軍、熱河都統姜桂題兼管將軍府事務。
按慣例對戰敗方要懲辦禍首,但名單遲遲沒公布。據說名單內有曹汝霖、陸宗輿二人,因為這兩位是經手向日本借款的人,陸宗輿在直皖開戰前還墊付了定國軍(段軍)一筆軍費。可是,曹、陸兩人的名字在徐世昌筆下刪除了。
江蘇督軍李純電請將王揖唐加入禍首,湖北督軍王占元也請求把吳光新加入,徐世昌認為這兩個人都不在北京,沒有直接參加戰爭,應當另案辦理。
七月二十九日北京政府下令通緝禍首“國家大法,所以范圍庶類,緬規干紀,邦有常刑。此次徐樹錚等稱兵畿輔,貽害閭閻。推原禍始,特因所屬西北邊防軍隊,有令交陸軍部接收辦理,始而蓄意把持,抗不交出。繼而煽動軍隊,遽啟兵端,甚至脅迫建威上將軍段祺瑞,別立定國軍名義,擅調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