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11歲時,父親蔡光普不幸病逝。
蔡光普的一生,始終把仁厚、與人為善、闊達作為他立身處世的準則和風范。在經營錢莊時,對于確有困難又特別需要者,即使達不到借貸的條件,也在可能的條件下也盡力給予照應。遇到有困難不能按期還貸者,則不忍索還。做生意不是做慈善,對于蔡元培父親的做法,家里和店里的其他人常有非議,說他是“愛無差等”,但光普老先生依然癡心不改。與他有交往的人,都贊其是“持己接人,都要到極好處”。
有一次,一個小店主因家遭變故無錢進貨,在蔡光普的錢莊借了筆錢。因想多賺些錢進的貨就多了很多,但銷路不好,資金不能回籠而到期無力還貸。錢莊的其他人都認為這人失去還貸能力,主張把這個小店主的貨收了,挽回些損失。ii
蔡元培父親堅決反對,說人家又不是故意,這樣不是把一家人逼上絕路嗎?
人們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父親的做人,對蔡元培一生產生重大影響。
像蔡元培父親這樣的經營錢莊,家里會有多少積蓄?父親的病故,使得蔡元培的家境急轉直下。
蔡家的親戚朋友湊在一起商量,打算集一筆錢資助他家。但是,蔡元培的母親非常要強,就是不肯要。她寧愿典押家產衣物、勤儉度日,也不依賴他人生活。母親認為,這樣做不只是給親戚們減少了負擔,而且還能培養孩子自強自立的精神與生活能力。
所謂坐吃山空,靠不多的積蓄和典押家產衣物能維持多久呢?
是天無絕人之路還是好人終有好報呢!過去那些欠錢莊錢的人,看到錢家困難,都想盡辦法還錢。一次還不了就分多次,籌到一點還一點。特別是前邊提到的那個小店主,隔一段時間就送來一些錢。有時實在沒錢就從店里拿來一些生活必需品。ii
這樣一來,那些先前收不回來的貸款,現在反而轉化成儲蓄。這個世上,終究還是好人多些。
每有這樣的人來家里還錢,總要贊揚一番蔡元培父親的為人,有人還會講述一些關于父親的一些不為蔡元培知道的故事,這往往是對蔡元培的一次熏陶和洗禮。
蔡元培的母親為人慎言謹行,在和人說話前總是先想好怎么說,說話后又要反省說的有沒有錯處。母親的這個習慣也影響了蔡元培的一生。
蔡元培入私塾后,母親常伴他完成家庭作業。有一次他在燈下苦苦思索作業卻不得解,母親心疼夜深兒疲,就叫他早些睡去,早起再做。不曾想第二日黎明,他起來很快就解決了難題。自此到老,蔡元培都一直秉持被母親培養出來的習慣——熬夜不如早起。ii
母親慈愛但從不寵溺孩子,教子嚴厲但從不怒罵,看到孩子們的缺點和錯處時,就給孩子們指出來并告訴理由,讓他們改過。當屢教不改時,蔡母就在清晨孩子還沒起床時,掀開被子,毫不客氣地用細竹條打屁股,直到其改過為止。
蔡元培后來在晚年自述中說,小時候雖有被細竹條打屁股的體驗,卻能體諒母親一片苦心。細竹條打屁股雖痛,但不至于傷著骨頭,而且打在屁股上別人看不見,挨了打也不會受到外人的恥笑而丟面子。
少年時代的蔡元培,就在母親含辛茹苦的培養下,在一種遠不寬裕的家境中成長著。后來蔡元培曾經說,他自己寬厚待人的性格來自父親;不拿人家東西、不隨便講人家壞話的美德則得力于母親的垂教。
因父親病逝,家中經濟陷于困頓,無力再聘私塾先生,少年的蔡元培便轉到對門的鄉鄰李申甫家設的私塾,在那里繼續受童蒙教育。這位李申甫老師,就是那個曾打了蔡元培手心一百多下的嚴厲的老師。ii
在那個年代,讀書求知是神圣的事業,諸多“寒門出將相”的事跡一再在人們的口耳間代代流傳,成為一代代平民讀書人最好的勵志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