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力勸說蔡元培到漢堡去,說那里博物館的民族學的歷史資料特別豐富。
十一月底,蔡元培即到漢堡大學報名入學,進行有關民族學的學習和研究。時年他已經是58歲,從他初到德國留學至今,已經流逝了20個春秋。期間歷經風雨,卻未曾改變,童心搬的求知欲。
1925年3月,孫中山在北京病逝的消息,傳到了歐洲。
無限悲痛的蔡元培馬上撰寫挽聯和祭文,以表哀思之情。
他在挽聯中寫道
“是中國自由神,三民五權,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
“愿吾儕后死者,齊心協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蔡元培對孫中山先生是十分敬重的,其挽聯可謂溢于言表,既挽逝者,又鞭策后人。聯語不但對仗工整、構思精巧,而且言簡意賅,含義深遠,實為挽聯中之佳作
4月12日,旅英各界華人在駐英中國使館舉行追悼大會,蔡元培親致悼詞。
他沉痛地說“現在,孫先生的體魄,我們就是有法保存,也無法侯他活動了。然而,他的精神,還是活現在我們的精神上。我們大家若是都能本著他卓越的政見,而師法他的毅力,為不斷的奮斗;師法他的度量,為無涯的容納;將來終有一日,把孫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義完全實現。那就我們現在的追悼會,也未嘗不可算是孫先生復活節了。我們還當于極沉痛的聚會中,提出極嚴重的責任心,才能不辜負孫先生呵……”
像民初的很多政治家一樣,蔡元培也是一個優秀的演講家。這一番話,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隨后,抗議日本資本家和英國巡捕槍殺中國工人的“五卅”運動爆發。蔡元培致電北大及全國各社會團體聲援,并敦促政府“宣告列強,指明此次沖突,實為外國行政機關及其他不平等制度在華不能相安之鐵證,應即廢止,應特派全權專使另訂平等新約,并對此役犧牲者有相當賠償”。
五卅慘案也稱為五卅血案,發生于1925年5月30日。
當日,上海學生兩千余人在租界內散發傳單,發表演說,抗議日本紗廠資本家鎮壓工人大罷工、打死工人顧正紅,聲援工人。并號召收回租界,被英國巡捕逮捕一百余人。
下午,萬余群眾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閘巡捕房門首,要求釋放被捕學生,高呼“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英國巡捕竟開槍射擊,當場打死十三人,重傷數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造成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五卅慘案的消息迅速傳遍全國,各大、中城市紛紛罷工罷課,聲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爭。從而形成了更大規模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嚴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覺悟,揭開了接踵而來的大革命的序幕。
時間走到了廣東的國民革命軍大舉誓師北伐的前夜,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往往就是蔡元培投身其中之時。
這個時候,北大及教育部還在一再電促蔡元培,請他回到北大校長的任上。
從歐洲回上海第二天,蔡元培就公開向報界發表談話。他說,國內軍閥混戰“殊非國家、人民之福……軍閥均是一丘之貉,盛衰起伏,罔民則同。故余深冀今后之政客學者,能幡然悔悟,即不能積極造成真正為國為民之軍隊,以掃蕩惡勢力,亦當消極的不予軍閥助力。矯除利用軍閥之心理,其無形成造福于民不少也”。
6月28日,蔡元培向北京北洋軍閥的國務院和教育部再辭北大校長職,以示再不與軍閥合作之意。在蔡元培看來,北洋的當權者已遠遠脫離了孫中山的路線,越來越成為全中國的共敵。他要支持的,是國民黨領導下廣東的國民革命軍統一中國的事業。他要做一個身先士卒的堅定的國民黨人。
蔡元培絕不僅是讓人如沐春風式的師長,也不止是一個書齋里的學問家,那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