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由在任總統民主黨人威爾遜對陣共和黨人休斯。這次大選無疑處在一個“非常時刻”,第一次大戰的戰火在歐洲正愈演愈烈。戰爭的漩渦隨時有可能將準備不足的美國和美國人民卷入其中。
1916年11月7日投票當日,最初的結果傳來,休斯似乎占優。
休斯的傳記作者rlo j. pey描述了當晚的情景:“當休斯一家吃晚飯時,朋友們多次沖進他的飯廳,喜訊雪片一樣落到了他們飯桌上。《世界報》和紐約其他幾家報紙都承認了休斯的當選。記者們紛紛求證……時代廣場上閃爍著休斯大獲全勝的消息,現場估計有十萬之眾。支持者和一些顧問紛紛要求休斯宣布勝選。”
面對支持者的這一要求,一向謹慎的休斯回答道:“如果我當選總統,那是因為我國人民認為我在危急之時仍能鎮定自若。為了不辜負這種期待,我要從現在就開始做起,在我沒有把握當選之時,我不會屈服于這種要求。”
休斯的話不能僅僅視為資深政客的審慎。幾天之后的周五,加州農村地區傳來了足夠的統計數字,顯示威爾遜贏得了該州。當選票全部統計完畢時,威爾遜在加州確實如胡適所言只贏了三千多票。一些共和黨人嗅到了不對勁的味道,開始指控可能存在舞弊,要求打選舉訴訟。但休斯不同意,他把這些謠言壓了下去。
周六的《紐約時報》頭版頭條登了“hughes siley fraud cry”,這自然出于休斯授意,報道中說:“休斯宣布,在沒有絕對的舞弊證據的情況下,不應該提出這樣的控訴,讓下一任美國總統的頭銜蒙上陰霾。”
到11月22日,終于完成了足夠的計票和復核,休斯當即給威爾遜發了一封電報,接受敗選。
看完了這邊品德高潔的休斯的表現,那一邊的威爾遜同樣讓人充滿敬意。
那時美國總統的就任典禮比現今更晚,安排在次年的三月。在歐戰戰火紛飛、局勢瞬息萬變的時刻,漫長的過渡期肯定蘊含著相當大的風險。
當此之時,威爾遜提出了一項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的計劃。
在大選前兩天,他給自己的國務卿蘭辛(r)寫了一封美國政治史上著名的信件,主旨是商量萬一在兩天后的大選中連任失敗,如何盡快讓位給休斯,減少過渡期給內政外交的影響。
他的方案是:在休斯當選和就職之間的這段時間里,威爾遜將任命休斯接替蘭辛擔任他的國務卿;一旦休斯就任,威爾遜和副總統就會辭職,于是,根據當時的繼任規則,休斯將提前成為總統。
蘭辛在20年后的回憶錄中透露了威爾遜的這個計劃(ar oirs , bbsrrill, 1935),此時威爾遜已于1924年作古,蘭辛了該信的全文。
威爾遜的“高風亮節”,休斯那時當然無從得知。但他們各自都以對國家和人民負責任的態度和“公心”,完成了政治人物的歷史職責,力圖不讓選舉的紛爭和制度的缺陷危及國家的根本利益。
其實,像特沒譜那樣的小丑,在國是不多見的,至少比在專制制度下死抓住權力不放的權力欲者,要少得多。只不過,這權力欲者都喜好給自己穿上一件好看的外衣,恬不知恥地宣稱,他所以要留在位置上,是這個位置需要他,他是為了對民眾負責。豈不知,他在應該離開的時候離開,才是真正對國家和對民眾負責。因為,這個世界沒有誰,地球都照樣轉。
經過這兩次美國大選的實地觀察和研究,胡適對美國的政治生活發生了極大興趣。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他對美國的政治組織、政黨、選舉、憲法及法律制度等等,都有了相當深刻的了解。
在美國生活和政治的熏陶下,胡適開闊了眼界,對西方的民主、自由和法治的思想心領神會。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