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此次美國之還有一個目的,是到母校哥倫比亞大學申請博士學位,結束他歸國后一直流傳的“冒充博士”的流言。
“胡博士”在近代中國文化學術界風風火火數十年,誰也沒有懷疑過他的博士學位,誰會不相信胡適是真博士呢?
可是,事隔三十多年之后,胡適的博士學位竟引出問題了。
1952年,哥大東亞圖書館館長林頓先生,為慶祝1954年哥大二百周年紀念,著手編一本《哥倫比亞大學有關亞洲研究的博士碩士論文目錄》,1957年出版,卻沒有大名鼎鼎的胡適博士。林氏是根據校方正式紀錄編纂的,難道這些正式紀錄里竟沒有胡適論文的紀錄?如果是別人也可能沒多大關系,但因為是名聲海內外的胡適,便不能不引起一些人關注了。
后來,袁同禮先生編《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據哥大所的正式名單,胡適是1927年的博士,晚了10年,自然又是一個疑問。袁君便托當年在哥大留學的唐德剛先生復查。唐君為好奇心所驅使,乃去哥大校史圖書館及其他有關部門“徹底清查一遍”,查得胡適的“正式學位紀錄確是1927而非1917”。于是袁同禮只好將胡適得博士學位的年份同時列入1917年和1927年,含混過去了。
這兩份目錄,都是英文的,又專業性很強,流傳不廣,因而胡適的博士學位問題沒有引起外間人士的注意。倒是去哥大“徹底清查”過有關文件紀錄的唐德剛,曾經“慢慢委婉地”向當年流亡在紐約的胡適透露了這個學位的問題。胡適便也逐漸地向唐君“說明其中原委”。而每次解釋時,他都免不了“有點苦笑的表情”,并為此“而感到尷尬了”。胡適盡管尷尬,但那時僅有他的“小朋友”唐德剛君知情,外人并未與聞,也沒有人懷疑胡適是真博士。他仍然頂著博士頭銜,在太平洋兩岸飛來飛去,最后飛回臺灣省,出掌臺北的“中央研究院”。
胡適的“博士問題”公諸于世,引起風波,并大開筆戰,是在他逝世15年之后。
1977年,臺北《傳記文學》連續刊出唐德剛的《回憶胡適之先生與口述歷史》三篇,“之三”題為《七分傳統,三分洋貨》,其中說:“胡先生在哥大當學生時,……按理他那時應該規規矩矩搞“哲學”,把個“哲學博士”讀完再說。他不此之圖,卻丟下正當‘莊稼’不搞,而去和陳獨秀、蔡元培‘撈魚摸蝦’。撈得熱鬧了,他就甩下哥大這個爛攤子不要,跑回北大做教授去了。一時名聲赫赫,《中國哲學史大綱》第一版的封面上也印出了“胡適博士著”的頭銜。其實那時他在哥大的注冊記錄上仍然只是個“博士候選人”,或如今日很多人的名片上所用的“待贈博士”ph. d. didate,離正式學位尚差一大截。胡先生這個‘待贈’階段一直維持了十年。到1927年他再到紐約時才攜來一百本1922年在上海印刷出版的博士論文,由杜威玉成,經過補交手續,始由校方正式頒予“哲學博士”學位的。胡氏原先在哥大注冊時的英文名字是shu hu,拿學位的名字則是hu shih,二名分用,在哥大校史上可能也是沒有前例的……”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用的, 安裝最新版。
這篇文章是第一次在刊物上公開披露胡適的學位問題,宣布胡適到1927年才拿到博士學位。文章里有不少閃爍其辭的話,不免令人疑竇叢生。消息傳出,便成了大新聞,并引起疑胡和衛胡兩派的一場筆戰。
紐約的中文報紙《星島日報》后改稱《北美日報》,首先發表潘維疆、胡祖強的三篇文章,并用特大字體標題:“胡適非真博士”,作頭條新聞刊出,說胡適冒稱博士,且“冒稱一生”云云。
于是唐德剛不得不出來說話,投書該報,提出批評,謂“胡適乃真博士”。接著,臺北的《傳記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