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政府,由國民政府在三人中指定一人任中研院院長。
蔡元培先生葬禮結束后,中研院評議會秘書翁文灝、中研院總干事任鴻雋、前總干事朱家驊、教育部長王世杰等人經過商議,通知散落在全國各地的評議員赴重慶開會,選舉新一屆中研院院長人選。當時,身為評議員的蔣夢麟、傅斯年、陳寅恪、陶孟和、李濟、竺可楨、李四光等人大部分都在西南大后方,他們接到通知后便先后來到了山城重慶。
因為蔡元培擔任院長之前是北大的校長,加之北大在學界的地位,似乎這個院長和北大有很深的淵源。于是有人提議現任北大校長、西南聯大常委蔣夢麟繼任院長,但不少評議員對此不置可否。更多的人則屬意于著名學者、時任駐美大使的胡適,認為院長一職非胡適莫屬。
史學大家陳寅恪就是挺胡者之一。他公開宣稱,此番來重慶,就是為了投胡適一票。蔣介石當時則有意于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的顧孟余,他曾授意侍從室第二處主任陳布雷致中研院評議會秘書翁文灝一函,內有“盼以顧孟余為中研院院長”之語,但后因遭到諸多學人的抵制而作罷。
而當時重慶的政界、學界要人中,最熱衷于此事的莫過于翁文灝、任鴻雋、朱家驊和王世杰四人了。他們暗中較勁,使出渾身解數,都想坐上中國學林掌門人這把交椅。
翁文灝是浙江寧波人,中國地質學代表人物,早年留學歐洲,獲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地質學博士學位。回國后在地質研究所服務,并任教于北大、清華,當時的中國地質工作者多出其門下。翁文灝一直在學術界服務,抗戰前后進入政府工作,時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部長、中研院評議會秘書。
任鴻雋出生于四川墊江,早年曾在日本求學,后留學美國,獲康奈爾大學文理學院學士和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碩士學位。任鴻雋曾發起成立了中國科學社并任首任社長,是中國現代科學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時任中研院總干事、化學所所長。
朱家驊曾留學德國柏林大學,中研院前總干事,時任國民黨中央常委兼組織部部長,是蔣介石的心腹和炙手可熱的政壇明星。
王世杰是中國著名法學家,法國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獲得者,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
從他們的簡歷中可以看出,這幾位中研院院長的角逐者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精英人物。毫無疑問,這幾人也都是熱門人選。
1940年3月23日,中研院評議會開幕,對院長人選進行無記名投票。會議主.席由王世杰擔任。為避嫌考慮,他放棄了投票權利。最終投票結果是翁文灝24票,朱家驊24票,胡適20票,李四光6票,王世杰4票,任鴻雋4票。
按照章程規定,得票最多之三人上報國民政府,由政府圈定院長人選。于是評議會將翁文灝、朱家驊和胡適三人呈報國民政府定奪。
胡適在當時學界具有很高的威望,是蔡元培先生最理想的繼承人,但他所擔任的駐美大使也是個重要職務,承擔著聯系海外、宣傳中國抗戰的重要使命。也就是說,胡適的二十票反映的并非是真實情況,因為一些支持胡適當院長的人,也不愿意他此時回國。
正如胡適的好友、中研院評議員陳西瀅在致胡適的信中所說:“我認為中央研究院院長,最適合的人選當然是你,但是你現在在美國的使命太重要,不能回來也是事實。我與一部分朋友至今仍認為你是蔡先生唯一的繼承人,但又不愿意你在此時離開美國,所以不知道自己希望的是哪一樣。”
前邊提到過,正在駐美國大使任上的胡適,曾因此事引起很大一場誤解,后來蔣介石親自打電報澄清。
胡適既已排除在外,那么只需在翁文灝和朱家驊兩人之間選擇即可。但不知出于何種考慮,蔣介石卻遲遲未能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