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近代兩個著名且具代表性的人物,蔣介石與胡適的“君臣”關系,很多年里被許多人所津津樂道。而以往學術界對兩個人關系的研究,大多依據胡適方面的資料,認為盡管他們有觀念上的沖突,但胡對蔣始終尊重與支持,蔣也對胡十分的禮遇。然而,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陸續公開蔣介石的日記,卻展示了另外的一面:即蔣1950年代起在日記中對胡適深惡痛絕,私下里大加痛罵,用詞也極重。于是,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這兩個人的關系。
談及胡適與蔣介石的關系,一般都開始于1927年。那時胡適認同國民黨元老蔡元培、吳稚暉等人的“見識與人格”,和他們一樣,基本上是支持蔣介石的,甚至認為蔣介石的奮斗目標跟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方向是相同的。
“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中,胡適與蔣介石一樣主張妥協、退讓,幻想通過外交努力爭取國際聯盟的支持,解決中日雙方的矛盾。兩個人是惺惺相惜的。
1937年,胡適被聘為“國防參政會”的參議員,并接受蔣介石的委派,赴英、美從事非正式的外交工作,開始決心變妥協為抵抗。
全面抗戰爆發后,胡適開始為蔣介石當“過河卒子”:胡適不僅拋棄了“不談政治”的承諾,還拋棄了“不入政界”的承諾。
1937年7月,胡適接受蔣介石的委任,正式出任駐美大使。胡適在美國盡心盡力,也爭取到了美國的一些支持,但蔣介石不滿足,對胡適也不是很不滿意,1942年免去了胡適的大使之職。胡適無官一身輕,直接留在美國講學、演講、做學術研究,算是離開了政壇。
抗戰結束后,蔣介石任命胡適為北京大學校長,又宣布胡適為國民大會代表。
1946年6月,盛情難卻之下,胡適從美國返回。
1946年到1949年,胡適是堅決擁護蔣介石的,這是兩人關系的蜜月期。
首先是1948年初,蔣介石甚至推薦胡適出任總統候選人。
胡適也力挺蔣介石:“蔣先生在近今的六個大巨頭里夠得上坐第二三把交椅。他的環境比別人艱難,本錢比別人短少,故他的成績不能比別人那樣偉大,這是可以諒解的。”
1949年到1958年,國民黨敗退時,胡適帶著蔣介石給的任務去了美國。在胡適經濟困難時,每年都給胡適一筆錢。
1952年底,胡適應大學之邀,赴臺灣講學。蔣介石給予很高規格的接待,又是接見邀宴,又是請其共同閱兵。胡適是很感動的。
此間,胡適在和蔣介石的接觸中,婉轉批評蔣介石權力過大、無言論自由,并勸蔣介石要向美國等民主國家學習。
胡適是真心為蔣介石好。所謂忠言逆耳,對胡適所說,蔣介石不但聽不進去,且深受刺激,以致失眠。他在日記中記道:“胡適來此游覽,招待及聽取其報告,約談十五分時,乃寢。不料寢后竟未能安睡,直至今晨二時,服藥后亦不奏效,苦痛極矣。此乃為胡之言行或為美國近情所致乎?”(蔣介石日記,1952年12月12日)
“十時,胡適之來談,先談臺灣政治與議會感想,彼對民主自由高調,又言我國必須與民主國家制度一致,方能并肩作戰,感情融洽,以國家生命全在于自由陣線之中。余特斥之。彼不想第二次大戰民主陣線勝利,而我在民主陣線中犧牲最大,但最后仍要被賣亡國矣。此等書生之思想言行,安得不為共.匪所侮辱殘殺。彼之今日猶得在臺高唱無意識之自由,不自知其最難得之幸運,而竟忘其所以然也。”(蔣介石日記,1952年12月13日,“上星期反省錄”)
但這個時候,蔣對胡雖有諸多不滿,但尚未開罵。
1954年,蔣介石的“總統”任期將屆滿,胡適專程回來,毫無保留的支持了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