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山書院試驗區。
韓元正親自主持這一座跨時代的工程進行。
一座類似于彌勒佛的大肚子的東西正在不斷的壘砌著,越往上走,那越來越窄,就類似于一個大肚子的花瓶,上窄下寬。
這大肚子的“花瓶”立于一道蜿蜒曲折的小溪旁,翠綠的山林為鄰,顯得格外的富有意境。
“可惜了。”韓元望著那一座逐漸收工的大肚子“花瓶”忍不住的搖頭嘆息了起來。
“侯爺怎么了?這馬上要落成了,怎么嘆氣了起來呢?”一旁的工匠立馬靠了上來,陪著笑容問道。
韓元嘆口氣,“老孫,你是不知道,你看青山綠水,多美的地方,可惜,這玩意一出,意境沒了。”
那老孫環視了一圈,一臉的不解。
這山確實是青色的,可這水不是綠色的啊?
就在這時候一個工匠急匆匆的跑了過來,先是對著韓元行了一禮,拱手道,“侯爺,高爐好了。”
韓元收起感嘆,朝著那高聳的大肚子“花瓶”走了過去,他望著那高大的高爐,陷入了沉思。
這玩意應該是大唐歷史上第一個高爐吧?
嗯?
第一?
沒意思,這大唐第一,自己不知取了多少了。
雖然他并沒有見過真正的用來煉鐵的高爐,但他曾看過一些土方法煉鐵,加上這些工匠的手藝,實驗出來一種新型的煉鋼方法應該不成問題。
御史他就搞起了這個玩意,這玩意并不是按照最高規格去建造的,只是用于實驗,若是真的能實驗出來,到時候再建造最高規格的也不急。
既然要煉鋼,那鼓風機是肯定不能少的。
煉鐵么,可不僅僅是用充足的燃料來燒鐵,單單依靠燃料自燃的溫度遠遠達不到煉鐵的溫度,更不要說是煉鋼了。
前世的鼓風機都是用電的自動鼓風機,而在唐朝還是用的風箱,這個時代的風箱類似于抽屜。
一個大的木箱子,前方有一個木制的把手,拉著把手便可以不停的送風。
韓元可沒打算用這種耗費人力的風箱,為何要建在溪流旁邊呢?
為的就是用水力。
韓元指揮著一眾的木匠,制作了一個新型的風箱,比唐朝的風箱要大上許多。
另外專門在一旁的溪流上建造起來了水車,水流推動水車,從而帶動轉軸,轉軸連接到風箱上,從而帶動風行。
在唐朝主要的煉鋼方法就是采用的“灌鋼法”,長孫無忌家族產業便是鋼鐵,用的便是此法。
在南北朝,就已經出現了技術更為現金的灌鋼法,用這種方法制作的武器,更為的堅韌鋒利。
所謂灌鋼法就是把生鐵和熟鐵一起加熱,利用生鐵熔點較低的原理使其熔化,灌入熟鐵的空隙中,達到滲碳的目的。生鐵含碳量較高,而熟鐵含碳量較低,較軟,這樣兩者一融合就得到鋼材。
在灌鋼法發明以前,鋼材主要是依靠鍛打生鐵得到,這種辦法費工費時,而且產量小,難以普及。
正是因為灌鋼法的誕生,使得古代的鋼鐵產量激增,并且品質大為改善。所以,唐朝軍隊的著甲率非常高,高達百分之六十,這是中國古代軍隊著甲率之最。
而且唐朝還裝備著一眾讓各個朝代羨慕的武器,那便是陌刀,一把陌刀,需要用到幾十斤的上等好鋼,但唐朝卻有一支陌刀隊,具體人數咱們也不知道有多少,大致按照五萬人算一下。
這五萬人,至少五萬把,那至少需要二十五萬斤的好鋼,唐朝所向披莫和他們工藝脫不開。
既然水力的風箱建造了起來,那么水力的鍛造臺自然是不能少的,這玩意其實也不是難。
為了建造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