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映嵐光輕鎖翠,雨收黛色冷含青。
一陣喜悅的大笑聲響起后,楊逸怔了怔神情,心中想著靜功第三層“不知有我”境時,微微皺眉。
這靜功三個階段各有玄妙,這第一層“身不動”,乃是鍛煉身體之法,第二層“心不動”,卻是鍛煉呼吸之法與降服自己的心。
而這第三層“不知有我”,卻是大有不同,乃是在做到“心不動”無雜念之后,靜功還尚未徹底修成。
修成心靜之后,做到了無念,但這時心中卻還知道有一個“自我”的存在。
所以還需更進一步,做到逐漸忘記心中的那一個“自我”,進入混混沌沌的狀態,似乎想睡著了一樣,但又不是睡著。
一般人睡著后,夢境里還有一個“我”在那里活動,進行著喜怒哀樂等等活動。
在夢境之中見景生情,心旌搖曳,雜念不斷,醒來時也許有把握不生雜念,但在夢境中卻是不能自己對自己說了算,所以此時還能算是“不知有我”之境。
而要想達到“不知有我”這一層次,若用語言來形容,那真是千言萬語都道不盡。
簡單來說,便是要做到放下一切,順其自然,做到“無為”之境,才能真正做到“意不動”不知有我。
所以楊逸猜測,這“意不動”修成后,必定能尋出“先天元神”,進入神游境。
而他想以“先天一炁”為基,轉修的“天元丹法”,卻是清靜功夫,講究的便是這“性”“命”雙修之法。
而這靜功一道,卻是將這清靜功夫與“性命”雙修之法包攬無遺了。
所以要想轉修這“天元丹法”,這靜功的修行,是重中之重。
而楊逸此時心中卻是有些疑惑。
經過松林城的那場行醫,他發現思慮神是后天形成的,人體的活動一般都是由這“后天元神”也就是思慮神在主導。
就連自己施展六氣變化時,也是要思慮神調配六氣,以此來達到模擬自然施法的效果。
而這“先天元神”卻是人體生來便有,他進入神游時,曾感受過“先天元神”的那種清凈異常,有沒一切煩惱的狀態,與這靜功“不知有我”一境很像。
所以他才斷定,靜功修行到最高層次時,便能尋出這“先天元神”,這元神應當是“清凈元神”。
而人體在母胎時,當是這“先天元神”在做主,因人降生后,有種種人世間的煩惱憂愁,這時就有“后天思慮神”因種種煩惱憂愁以及事物的影響而誕生。
而“先天元神”喜歡清凈,不堪人世種種煩惱,便主動躲藏了起來偷懶,讓“后天思慮神”主導人體。
然而讓楊逸疑惑的是,既然這“先天元神”與“后天思慮神”都是主導人體活動。
那這“先天元神”是不是只能主導人體活動,與看到“先天一炁”轉化成“精氣神”的過程,而無其它用處了?
此時的楊逸眉頭緊鎖,他對這“先天元神”半知半解,心中亦充滿著迷茫,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看來要想了解這“先天元神”的其它用法,我得盡快修行到靜功的“不知有我”才行!”
楊逸心中暗道了一句,又想到這“不知有我”要想修成,又要明悟“無為”,既然要無為,那就是說自己不能強求,要順其自然,既然不能強求,又如何修成“不知有我”呢?
“唉,難難難,道最玄,莫把修道做等閑啊!”
楊逸微微嘆息一聲,此時他總算明白“莫把修道做等閑”這句話是何意了。
他站起身來,笑著搖搖頭,想著既然想不明白,那就不在多想,一切順其自然,讓它隨緣吧!
楊逸此事,便看起了山崖前的風景來,只見崖前云遮霧隱的蒼翠山脈若隱若現,宛如一幅丹青水墨畫一般,讓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