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徹徹底底的膽寒。
下邳境內,泗水河畔邊,曹操在一手持雙戟,高大威猛的親衛將護衛下,登上了一塊巨石上。
此刻,他望著水面上所漂浮著的一陣陣尸首,以及早已將清澈見底的河水染紅的血水,眼神里卻絲毫未有絲毫憐憫之心,流露而出的只是無盡的冷漠。
在他看來,他父親慘遭徐州刺史陶謙殺害。
那么,他就要讓徐州全州之士民為其父陪葬。
在曹操看來,為父復仇此乃天經地義之事,這些冤死的民眾沒有絲毫能夠讓人覺得憐憫的。
怪只怪他們生活在了徐州,成為了陶謙麾下的子民。
那么,他們此刻就只能是該死。
這一刻,曹操內心深處的黑暗一面已經是逐漸展露而出。
“寧我負人,勿人負我!”
一時之間,曹操立在巨石之上,在發出“諄諄”流淌聲的河畔旁緊緊念叨著此話,而眼神里亦是唯有冷漠。
曹軍一路屠城,此次曹操更是并未約束軍紀,縱容士卒軍紀敗壞,搶掠一方。
一路所過,徐州大半皆成焦土。
陶謙亦是遣軍前來抵抗,但卻連戰連敗。
無奈之間,只得再度退守下邳下相城固守。
而此次,曹操卻仿佛是不破徐州誓死不歸的態勢,一路遣軍追至城下,便急命各部開始打造攻城器械,然后圍城對下相城進行強攻。
只說,在曹軍高強度的進攻之下,徐州軍的處境越發艱難,城池防守力量搖搖欲墜,隨時都將會有城破的危險。
面對著此等情況,已經年邁的陶謙亦是焦慮不安。
于此危難時刻,他忽是連寫數封求援書信,然后吩咐數隊人馬分別從不同的城門殺出,前往各地請求援軍前來救援。
值此時刻。
大漢各州已經是戰亂頻繁,各州之間已經是打成了一鍋粥。
江淮之地,袁耀正在率主力平叛江北廬江郡。
荊襄之地,荊州刺史劉表亦是大肆調遣荊襄主力北上與西涼軍共同夾擊南陽呂布。
而此時間,面對著兩面夾擊的困境,縱然呂布驍勇無比,處境卻也極其不妙。
而河北方面。
公孫瓚亦是派遣主力侵略冀州,與袁紹所部勢力于河間一帶大戰相持。
由于戰事遲遲未落下帷幕,公孫瓚亦是心下流露出急色,遂正欲差人前往青州命自己所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以及同窗平原國相劉備率部前來相助,共破袁氏勢力。
可就在此千鈞一發之際,局勢卻忽然面臨不利的局面。
徐州求援之士已經來到。
一時之間,公孫瓚陷入了兩難的抉擇之間,糾結于是否派遣援軍前去救援徐州地區。
而他也在沉思著,救援徐州是利大于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