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昱和史進、韓伯龍按著店小二的指點去王記老店和李家瓦子去尋張三、李四。
兩家瓦舍并不難找,杜昱他們先是來到了王家老店,或許是因為他們來得太早,店里面人不多。
而且大多都是身著布衣的普通百姓,要一壺茶水在那里聽一位老先生說書講古。
瓦子里的小廝見杜昱幾人衣著華麗,以為來了大主顧,立刻出來接待。
杜昱見那小廝熱情,隨手扔給他幾十文銅錢,說道“我來問你張三和李四來了么?”
小廝說道“回客爺,張三哥和李四哥今日還沒過來,您尋他們有事?”
杜昱說道“恩,有人托我給他們捎了些東西,如果你見到他們便說一聲,過一會我再來找。”
小廝說道“客爺放心,這事我一定通知到。”
杜昱隨即帶著史進和韓伯龍出了王記老店,向李家瓦子走去。
他并沒有興趣聽那位大宋說書人講故事,隨便聽了一耳朵,那人竟然再講甚么英雄好漢如何殺人奪財逍遙快活。
杜昱覺得實在是三觀不正,辣耳朵得很。再看看瓦舍里這些人聽得津津有味,他算是有一點明白為什么水滸傳這種負(fù)能量滿滿的書能火上幾百年了。
但這些與他無關(guān),杜昱也沒心情理會這種小事。
幾人輾轉(zhuǎn)開到李家瓦子,里面的情形與王家老店一般無二,只是說書人換成了一位小姑娘在那咿咿呀呀的唱曲兒。
杜昱更沒有耐心聽曲兒,取同在王家老店一樣,他給小廝扔了幾十枚銅錢,要他們把口信兒留給張三和李四。
轉(zhuǎn)了一圈沒什么收獲,杜昱決定在汴梁城里看一看。
救人在他看來難度不大,但難的是如何在救人之后悄無聲息的離開,并且最好是神不知鬼不覺的離開這里。
杜昱還想低調(diào)發(fā)展呢,他可不想像水滸傳中的梁山泊那樣,招惹蔡京和高俅派兵報復(fù)。
看著汴梁城,城高兵多、守衛(wèi)森嚴(yán),杜昱就打消了硬闖城門的念頭。
大宋的禁軍再廢物,也不可能出現(xiàn)那種憑借幾人之力闖出城門的事情。
杜昱覺得這種萬一考慮都不要考慮,還是做好計劃悄然離開的好。
他一邊帶著史進和韓伯龍閑逛一邊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水滸傳中描述,高衙內(nèi)對張氏傾心得厲害,而且在林沖被刺配滄州之后,也只是派人盯住張教頭一家,威逼利誘但始終沒有用強。
這一點來說,對杜昱救人是有利的,但還是那個難點,救人容易走脫難。
高俅身為太尉掌握著一定的兵權(quán),雖說他并沒有直接調(diào)兵的權(quán)利,但是發(fā)布命令追查他們還是非常容易的。
也就是說,高衙內(nèi)很可能在他們救人之后不久便反應(yīng)過來,派出禁軍沿途追查。
就算杜昱他們動作再快也難免留下蛛絲馬跡,一旦被這人渣盯上難免惹下麻煩。
杜昱越想越覺得煩惱,連帶著史進和韓伯龍的興趣也高不起來。
就在這時,他們閑逛來到了汴河的河岸附近。
這里沿著大堤擺攤賣貨的小販著實不少,而他們服務(wù)的對象就是你那些在汴河碼頭出賣力氣的河工和百姓。
見此情景,杜昱忽然覺得眼前一亮。
對啊,既然走陸路他們難逃追蹤,那何不走一趟水路呢。
杜昱思維一打開,立刻就在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張大宋地圖。沿著汴河可以直入大運河,而大運河又勾連濟水,自己等人完全可以雇一條大船,沿江直下然后取濟水直入水泊。
只要安排妥當(dāng),以船只的速度和隱蔽性,或許自己這一行人回到水泊時,高衙內(nèi)也未必能夠發(fā)現(xiàn)。
想到這里,杜昱面露微笑,想著汴河碼頭的方向走去。
經(jīng)過幾番打聽,杜昱來到一家名叫董記船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