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自己的話。
另一路,他讓魯達和林沖在一起,主要就是考慮到魯達雖然性格有些暴躁,但對林沖的話他是能聽進去的,林沖又是識大體的人脾氣相對溫和,而唐斌是個性格豪放的人,沒什么亂七八糟的心思,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將帥不和的問題。
還有一點就是,許貫忠統領的兵丁人數雖多,但絕大多數都是上山不久的新人,經過訓練的時間沒有超過半年,戰斗力相對來說比較弱,這就要靠將領的勇猛來帶一帶。
許貫忠本人的武藝什么樣杜昱不知道,不過能在大宋朝奪得武狀元想來不差。
林沖和魯達的勇武不必多說,那可是水滸傳小說之中個人勇武s+的人物,便是唐斌的武力值也相當不錯。
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平衡。
上層的人事調整完畢,就輪到調整下面的隊伍,幾萬人的事情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完的。
杜昱等人足足忙活七天,才將隊伍調整完畢。
隨后就是演練磨合一番,經過幾次操演之后這才達到了兵將相識的初步效果。做到了指令發出之后,軍隊隨即響應。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也就沒什么繼續訓練的必要了,更深層次的磨合只能在實戰之中進行。不經過真刀真槍的實戰檢驗,只是訓練是練不出一支強大軍隊的。
因此杜昱在中軍大帳之中擂鼓聚將,準備展開行動。準備了這么久,便是他也覺得有些焦躁不安,更何況最近在秘密基地的周邊已經發現有官府探子的蹤跡。
現在大軍中的頭領齊聚一堂,看著杜昱和許貫忠在研究地圖。
杜昱原本的計劃是在滄州附近起兵,沿著海岸線向遼國境內推進,第一階段的目標是拿下遼國的析津府與灤州的韓伯龍匯合。
許貫忠在看了地圖上標注的勢力地圖之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應該首先對付大宋駐扎在附近的邊軍。
首當其沖的就是距離滄州不遠,那支曾經威名赫赫的‘靜塞軍’。
趙二時期的靜塞軍滿員3000人,一人5馬,騎士均是塞北易州人,能開200斤的硬弓,剽悍異常。馬匹也都是清一色的良駒,從軍士到戰馬全部披重甲,兵器除了弓箭外,全部配鉤連長槍。
經過近百年的和平,靜塞軍早已腐朽墮落,不過它仍是大宋朝為數不多的純騎兵部隊。若是置之不理還真有可能被它盯上,不斷騷擾大軍的后方。
許貫忠提出這個想法不光是為了解決可能出現的威脅,還有一點就是看上了靜塞軍的馬匹和裝備,甚至還包括軍中的騎士。
杜昱略一思索,便認同了許貫忠的想法,便讓他參與進來重新規劃行動的路線。
正好趁著尚未行動,他還要做行動前的最后一點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