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昱在梁山泊陪二房張盈和兒子杜浠待了兩天后就傳送回河間府府城。
現在大軍上下準備完畢,只等他一聲令下就可出發。只是還有一些事情要安排下去,他要處理完才能安心去遼國征戰。
河間府比滄州城規模大,人口也多出不少,城內的官員豪強不在少數,改造起來比滄州的困難要大得多。
有了滄州的經驗把模式照搬過來即可,只是手段更加強硬一些,處理的豪族和劣紳人數也要多一些。
杜昱才不管什么‘民心’,他相信只要梁山軍的新政推行下去,普通百姓得到實惠就會轉而加入義軍的陣營。
愿意犧牲一些眼前利益幫助義軍的‘聰明人’,他也不會分出三六九等,管你是真心擁護還是見風使舵,只要不給他找麻煩就算是正義陣營的好人。而那些頑固分子,或許其中也夾雜不少善良之輩,但站錯隊就要付出代價。
丁巡在杜昱的支持下,下狠手看砍了一批人的腦袋,不但除去了府城中的不安定因素,也極大的震懾了隱藏在陰暗之中的宵小之徒。
和滄州一樣,義軍的新政發布之后,普通百姓都是非常認可的。盡管沒有給他們分下土地,但硬性降佃租一樣給了他們較大的實惠。
更何況,梁山軍的治下沒有各種苛捐雜稅,在‘攤丁入畝’之后,甚至取消了封建王朝上千年的人頭稅,這些實打實的惠民政策一經推出就受到河間府百姓的好評,對義軍也有了一些認同感。
那些投靠義軍的‘聰明人’雖然損失了不少利益,但在梁山軍那里又拿到很多生意訂單,不能說完全認同義軍,但也不是特別反對。
特別是義軍用重典治理地方,對那些反對者決不姑息,他們就算有心重新回到大宋朝廷的懷抱也沒有那個膽子。
其實這也印證了現代時空本朝太祖的著名論斷,‘槍桿子里出政權’。
政事方面大抵如此,在丁巡和程雷等人在義軍的支持下開始強力推行新政,有槍桿子做后盾工作非常順利。
現在杜昱又交給他們一個新的任務,就是在占領區的‘官田’中種植他從現代時空帶過來的高產農作物。
為了自給自足,同時也讓租種‘官田’的百姓得到實惠,他還特意跑了一趟,用傳送門從梁山泊那里帶回幾名青年輔助他們。
梁山泊后山開發了不少土地,對種植玉米、紅薯、土豆之類的作物并不陌生,在北宋時空也算得上種植新作物的農業專家。
與此同時,杜昱又把從現代時空帶回來的鋼板和紙之類的物資放了出來,讓他們組織生產紙甲和板甲。
他認為只有將生產搞起來,才會讓占領區的人有事可做,大家都能賺到錢才不會產生亂七八糟的心思。
安排好政事之后,他又到馬頭山去了一趟,利用傳送門將九紋龍史進和沒面目焦挺以及鐵面孔目裴宣帶到河間府。
從郭圖軍中選拔出來的俘虜改造了二十幾天也算出有成效,現在是時候把這支隊伍交到史進等人的手中。
三人練新軍正練得痛快,倒也不怎么羨慕要出征的兄弟。
史進每天都要到凌振那里去查看線膛燧發槍的產量,隨著生產工藝的改進和工匠技法的進步槍支的產量每天都在創新高。
如今庫存的槍支已經達到三千多把,完全可以組成一支隊伍。所以他對接手這批降兵還是非常高興的。
當然在杜昱的叮囑下,他也不會以這些人為主體,形成新軍框架的還是最初挑選出來的那一批圣教軍成員。
而此時在玄法觀那里,已經開始了圣教軍的第二次選拔,這次招收的人數將更多。杜昱的打算是將新招收的玄法道教徒和降兵混編,然后在軍中加強教義的宣傳,最終將他們改造成完全忠于他和教派的護教軍,這也是他設想中的親軍。
關于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