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貫忠那邊調整大軍狀態,清理補給路線。耶律大石帶著遼國朝廷給他湊的三萬大軍正趕過去馳援岐溝關。
回過頭再說杜昱,他帶著七萬大軍進入遼國境內沿著海岸線向北推進。
他沒想到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并不是遼國的軍隊而是沽河。
北宋時空的沽河比起現代時空要大得多,河流寬闊水流湍急。他們沿著海岸線推進,恰好又遇到沽河的入海口。
想想這個時代,海洋的開發基本為零又沒有發達的工業,港口其實并不多。
而海邊也很少有良田,大多都是鹽鹵之地,不能種田對農耕文明來說就是無用的地方。
因此這里相對來說比較荒涼,遼國上下根本不會想到有人從海上攻擊他們,也就沒在此地建城據險而守,倒是便宜了杜昱等人。
沒有橋不要緊,還有李林和阮小二的飛剪船幫他運送大軍。
盡管效率并不高,但好在對面也沒有敵軍阻攔,可以從容不迫的運兵。
折騰了將近兩天的時間,杜昱的大軍終于來到遼國的境內。
此地是析津府恩地盤,不過現在這個時代人口并不多,還多是在海邊討生活的漁民。
此時可沒有興起吃海鮮的風潮,漁民大都是貧苦百姓,而且多為遼國漢人。
杜昱沒有為難他們的打算,相反還給這些百姓留了點糧食,幫助他們渡過青黃不接的日子。
這些人普遍對遼國認同感不高,得了好處甚至愿意作為向導給梁山軍帶路。
杜昱樂見其成,比對著地圖和現實,帶著大軍向前推進。
不同于許貫忠那一路,這邊最近的大城就是薊州城和更遠的濼州城。
中間一大片地方星羅棋布規模較小的縣城。
杜昱看著地圖,他現在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沿著海岸線向北推進直接進攻濼州、平州、景州、営州等地,轉回頭攻打薊州,再轉向幽州。
另一條就是按照燕云十六州的地圖打,直接開往薊州,然后可以轉向涿州與許貫忠部匯合也可以直撲幽州。
兩條路線各有好處,第一條路線在拿下営州之后轉向平州、濼州、景州一路向西,一直推進到幽州城下。
好處就是沿海的這一大片地帶都會成為梁山軍的地盤,而且不用擔心那幾州的契丹人組織兵馬兩面夾擊。
不好的地方在于地盤太大運動距離過長,與許貫忠部毫無聯動。
第二條路線倒是干脆,直接攻擊燕云十六州的大城,可以逼遼國大軍和自己決戰。
而考慮到遼國必然要全力保住上京臨湟府,他與許貫忠匯合之后會有兵力上的優勢。一旦擊垮遼國的援軍主力,燕云就落到他的手中。
有一利就有一弊,缺點也很明顯。不在燕云十六州范圍內的濼州、平州、景州、営州等地也駐扎不少遼軍。
這些人一定會去救援薊州和幽州的契丹人,屆時梁山軍會遭遇兩面受敵的情況,早晚還是要和四州的守軍對上。
杜昱思索再三,兩個方案其實只有一個考驗,那就是許貫忠那邊能不能堅持住,或者說能否進展順利到達幽州城下與他匯合。
對自己這一路大軍,他是相當自信,認為有金手指傍身又不用擔憂物資補給,拿下那些城池不在話下。
本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則杜昱最終還是決定沿海岸線向北推進直接攻打営州走第一條路線。
許貫忠帶兵風格一向沉穩,杜昱認為他必定沒有自己的速度快,既然要等還不如多拿幾塊地盤,然后在幽州城下等。
拿定主意之后,他率領大軍加速前進向営州方向進軍。
一路上遇到十數個縣城,都被梁山軍一一拿下。
那些縣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