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昱聽到歐鵬和呂方的匯報,有種哭笑不得之感。
他親自帶兵來到濟州為的就是暗中保障便宜岳父張叔夜的個人安全,根本就沒想過立功出風頭的事情,所以并沒有將沂州軍的主力帶來,而是選擇歐鵬和呂方的一部分鄉兵。
讓他沒想到的是,大宋的官軍比他想象中的還要糜爛不堪,據守一州之地的正規軍的居然沒有訓練一年的鄉兵靠譜,再次證明了現實往往比更加魔幻。
自己的隊伍與其他有瞎子可見的差距,不用多想,張叔夜肯定會讓沂州軍來抗住壓力,這實在與此行的目的不符,可事已至此想撤是不太可能了,之希望便宜岳父能看清現實選擇招安才好。
時光荏苒,三天的時間一晃而過。
杜昱將大營交給歐鵬之后,帶著呂方和幾名隨從去濟州開會。
張叔夜的威名在大宋還是響當當的,兗、徐二州的廂軍頭領也不敢怠慢,紛紛帶著得力干將去濟州城中商討軍情。
杜昱遠遠的見到另外幾位將領,立刻換上一副虛偽的笑容,與他們寒暄客套起來。畢竟都是官階相差無幾的同僚,沒必要裝十三。
張叔夜召見他們幾人選擇的地點并不是濟州府衙,而是城中的軍營。
時隔幾日再見到便宜岳父,杜昱覺得老爺子一定是思慮過度,面上帶著一絲憔悴不說眼圈還微微泛黑,顯然為征討登云山沒少費心思。
張叔夜坐在帥位之上立刻收斂了文官的謙和之七,代之一臉肅穆的情緒。杜昱等人不敢造次,各個正襟危坐等待大帥發聲。
經過反復的權衡,張叔夜對杜昱提出來的安撫政策興趣越來越濃厚,沂州的那位杜將軍說得不錯,官軍承平日久早就不堪一戰。
從兗、徐二州的軍隊身上就能看出,他軍令上要求的是必須選拔能戰的精銳,可來的人里面還有一半的老弱濫竽充數湊人頭,單兵素質參差不齊軍紀更是渙散。
沂州軍僅用一個時辰的時間就將大營扎好,他們用了小半天還是搞得一塌糊涂,這樣的隊伍別說打仗,便是行軍都能將其拖垮。
考慮到濟州的新軍訓練不久,這次組織的人手最強戰力竟然是沂州軍那四千人馬。相比登云山的十萬嘍啰兵,這個差距簡直不要太大,就連一向信心十足的張叔夜也產生了深深的無力感。
他覺得憑借這點人馬想要在武力上征服宋江等人的希望不大,那就只能像當初所想的那樣以高官厚祿利誘,將登云山的賊人招安,讓他們為朝廷所用。
因此在三天前,張叔夜就寫了一封密折結合現實情況分析利弊,快馬送到汴梁城,希望能得到官家趙佶的支持。
朝廷還沒有動作但他卻不能再等了,不是他心急而是消耗不起。
他讓兒子張伯奮和張仲熊重新編練濟州軍,將人數擴充六千多人還要勤加訓練,糧草的消耗是肉眼可見。
就這還是因為沂州軍的人馬自帶糧草并未向他伸手,否則一萬多人訓練后還要補充營養,光是物資的供應就是一個大問題。
現在兗、徐兩州的人馬來到濟州城外又多了七千多人,他們攜帶的物資可不多,已經張口向他討要,若是不能盡快結束戰爭,恐怕府城的官倉不保。
面對這種情況,張叔夜根本不想與屬下商議對策,干脆做起了一言堂。
對兗州兵馬統制秦正和徐州兵馬統制董金提出要求,讓他們將軍中的老弱篩選出去作為輔兵來使用,同時讓他們的人馬與濟州軍混合訓練磨合隊伍。
至于沂州軍他的想法是將其作為精銳部隊單獨來用,不合戰力不對等的官軍混到一處。
杜昱對這點還是比較贊同的,他怕的就是行軍打仗的時候友軍為敵人送上助攻,要知道冷兵器戰爭戰斗力低下軍紀渙散的隊伍很容易形成潰兵,反過來沖擊友軍的陣型。
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