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昱尊重朱武的意愿,既然他不想到官軍中廝混那就不提招安一事。
回到濟州,他向張叔夜復命。說明了梁山泊的賊人不愿招安的原因,同時也表示發動大軍征討梁山并不現實。
張叔夜思慮良久只能面對現實,有八百里水泊的天然屏障,想剿匪也只能造船。可現在他手中的物資有限,維持大軍運轉已經很勉強了,再搞個船舶工程實在力有不逮。
既然梁山泊的人不出來搞事茲擾地方,那就由它去吧。什么時候抽出手來再對付他們也不晚。
折騰一番費了不少無用功,杜昱的生活又回到原來的軌道上面,每天都回到現代時空陪伴柳梅順便收集物資,沉溺在美好的家庭生活之中不能自拔,忘了關注大梁那邊的事情。
就在他以為會平靜的過度到秋季局勢才會發生的變化的時候,韓伯龍那邊給了他一個驚喜。
韓伯龍率領灤州玄法道的教徒起義,在灤州與燕都的邊界處接受大梁的改造。他逐漸將灤州境內的玄法道教徒集中起來,組織個更多的青壯加入義軍之中。
有了大梁源源不斷的物資,安東軍的規模也從兩萬人迅速擴張到五萬余人,在算上拉入預備隊訓練的輔兵,實際上軍隊的數量不下于七萬,至少在人數上當得起大梁的第三軍團。
當初讓韓伯龍統領安東軍,已經明確表明希望他們改造好軍隊之后殺回灤州,將那一帶拿下與大梁的地盤連上。
杜昱沒有規定具體的時間,不過韓伯龍卻非常在意。
大梁的第一軍團無疑是飛虎軍,第二軍團是豹滔軍,這兩個軍團在建立大梁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許貫忠這位奇人也從默默無聞的隱士變成大梁軍隊的明星人物。
便是史進的麾下新建立的圣教軍也在大名府附近打下數左縣城,將整個河北東路變成了大梁的地盤。
韓伯龍覺得自己的義軍雖然起步晚,但也不能落于人后。人家都建功立業,他也不想只在灤州屯兵。
于是在安東軍初步整個完畢之后,他便與武松商議,是否要立刻行動起來將灤州拿下。
武松對韓伯龍的說詞深以為然,他覺得自己到灤州以來確實沒立下什么功勛,但大哥杜昱還是將他提拔起來,算起來比楊春和陳達的官職還要高些,這讓他多少覺得有些受之有愧。
兩人都想立功一拍即合,于是他們便準備好糧草輜重,拔營起寨反攻灤州。
在他們看來,既然梁王杜昱旨意在先,本來就是要他們征討灤州的遼國人,那也不需再向燕都申請才能行動。
于是這二人在準備妥當之后,率領七萬大軍浩浩蕩蕩的直撲灤州城,平靜才不到兩個月的灤州大地一時間又沸騰起來。
大軍壓境,灤州轄下的那些小城根本就無力阻擋,那些有玄法道教徒存在的地方更是配合大軍攻擊遼國的守軍,往往未等組織起有效防御便后院起火,城內的教徒舉旗造反里應外合。
安東軍摧枯拉朽一路橫推,很快就來到州城附近,此時韓伯龍的安東軍已經不止七萬人的規模了,滾雪球一般的發展壯大,人數已經達到十萬有余。
雖說大部分人的戰斗力不強并未接受多少軍事訓練,但湊到一起看起來聲勢浩大勢不可擋,足以威懾遼國的守軍。
灤州知府面對大軍圍城立刻就下了決斷,他本就是個‘聰明人’,可不想為遼國盡忠,更何況他本就是漢人。
在與手下的漢人兵將商議一番之后,他們率軍包圍了契丹人的大營,以此作為投名狀舉旗向韓伯龍請降。
隨著知府的投誠,灤州轄下那些大小城池的官員的心思也起了變化,不少契丹人察覺到形勢不妙集中起來向西逃去。
形勢一變,灤州的那些遼國大聰明立刻打著漢人的旗號響應韓伯龍的義軍,大有一種義軍一到百姓無不簞食壺漿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