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大量騎兵之后他的想法變了。
他打算以圣教軍為核心來布置戰術,利用線膛燧發槍的超遠射程配合虎威炮來遠距離攻擊遼國軍隊。即便有槍管過熱導致不能持續作戰的弊端,也可以用弓箭手來彌補不足。
這樣一來在站住陣型的情況下,遼國人的騎兵就發揮不出太大的作用,除非他們真的頭鐵敢用騎兵來沖陣。
其實說道底還是大梁的騎兵太少了,豹滔軍和飛虎軍的騎兵加在一起,再算上他從東歐帶過來的那兩千多匹馬也不過才湊了八千人左右。
而且他并不認為林沖和欒廷玉等人能比遼國的精銳騎兵鐵林軍還強,再怎么說契丹人也是生在馬背上的民族,騎兵對決打不過才是問題的核心。
對這一點便是林沖本人也是服氣的,許貫忠等人深表認同大宋朝和遼國人當初也沒少開戰,包括對西夏的戰爭,宋朝人都是贏多輸少,只可惜面對人家來去如風的騎兵,打贏也取不到多大的戰果,失敗更是褲衩都要輸掉。
如此就不能用傳統的作戰方式與遼國人打這一仗,而是要想辦法出奇制勝,把騎兵留到最后擴大戰果的時候再派出去造殺傷。
確定了這個戰術思想之后,幾人湊到一起反復研究,終于制定出一個相對完善的作戰計劃。
等杜昱他們做好準備的時候,幾天的時間已經過去了,耶律大石早就扎好軍營,大軍恢復了體力。
兩邊都覺得準備得差不多了,便開始了試探性的進攻。耶律得重的先鋒部隊再次襲擾大梁的軍營,不過這次他們選擇的是楊春和朱武等人駐守的小寨。
與上次在軍營中死守不同,這一次楊春和陳達帶兵出戰,雙方混戰一陣各有損傷。與水滸傳小說之中不同,現實中的打仗可沒有幾個人會玩什么斗將。便是杜昱之前幾次打仗也都是率領大軍沖鋒,再與對方的將官纏斗到一處。真正斗將的戰斗根本就沒幾場,而且都是烈度很低的戰爭。
這一仗打的烈度同樣不大,但也試探出許多東西,雙方都對對手的情況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幾次小規模的沖突不外如是。
幾次試探之后,杜昱覺得時機差不多了,而且經過實戰的磨合,飛虎軍和豹滔軍之間的聯動逐漸找到感覺可以配合作戰。
于是他便決定,就在這兩日全軍出動與耶律大石一決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