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軍上下面帶肅穆將陣亡的同袍火葬,戰爭就是這么殘酷,鮮血與榮耀并存。
這些陣亡的將士本該以國禮厚葬,但奈何條件不允許。杜昱和許貫忠知道在炎熱的夏季如果尸體處理的不及時很容易滋生瘟疫,他們不敢拿余下的弟兄冒險,這才行此下策。他們也對這件事向全軍上下做了解釋,那些軍兵們也表示理解。
在處理完大梁陣亡將士的尸體之后,遼軍的陣亡的那些士兵也得到了同等待遇,被大梁的軍兵澆上汽油進行火葬。
對陣亡的士兵還好處理,最困難的還是雙方的那些傷員。盡管大梁的軍隊之中帶有為數不少的軍醫,但區區幾百人怎么照顧將近六萬多傷兵。
杜昱沒有辦法只能挑選一些機靈的士兵學著醫師去為那些傷兵做護理,只是大梁軍這邊還是有優先待遇的。有些受傷比較重的則被他利用傳送門送到燕都的醫館之中交給神醫安道全來處理。大多數人都被安置在臨時搭建的戰地醫院之中。
至于遼軍這邊多少有些顧不過來,但好在他之前準備充分,不管是青霉素這樣的抗生素還是醫用酒精和紗布等物資都有大量儲備,在藥品這方面還是不缺的。
不過合格的醫師的數量實在太少,尤其是外科醫生更是稀缺。根本應付不了如此大的場面。倒是那些學徒們獲得難得的實戰機會,此時也不管技術如何死馬當活馬醫也要硬上,還真的鍛煉出來一批不錯的人才。
這些都是日后的事情暫時不必多提,大梁軍中的高層人員關注的還是戰事本身。
杜昱對戰后統計的結果心生感慨,他沒想到自己幾乎將大梁全部的軍事力量都集中起來還會有這樣的戰損。
三萬六千多人陣亡,還有二萬二千多的傷員。一下子讓大梁軍隊失去了三成多的戰力,如果在加上子彈打光的圣教軍,大梁的戰力損失就更多了。
便是現在完好無損,經過短時間調整就能再次上戰場的人也不足十萬人可以說損失極大,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非常輝煌的戰果。
俘虜遼國的軍兵將近十四萬人,擊殺的人數更是在七萬左右,無論是俘虜的數量還是斬殺的敵人大梁軍都是接近一換二的比例,按結果來說是相當漂亮的勝仗。
最主要的是這一戰便將遼國最后的底氣打掉了,即便耶律大石等遼軍高層都逃脫生天,但余下的兩萬多人怎么看都沒可能與大梁軍抗衡。
更何況杜昱和許貫忠打算在遼軍的俘虜中挑選一部分補充到軍中填充失去的軍兵,即便除去俘虜中的四萬傷員,十萬俘虜中再篩掉一半也能補充五萬余人。雖說不能與大梁軍中原本的兄弟相比但至少能湊個人頭,聚攏起來聲勢還是相當嚇人的。
下一步的行動計劃有了,可是卻不能立即執行。他們心中明白經歷這樣一場大戰士兵們無論是在身體還是精神上消耗都是非常大的,一段休整的時間必不可少。
反正遼國的情況已經如此,短時間內不管是耶律淳還是耶律延禧都不可能湊出一支能與大梁軍隊抗衡的隊伍。
兵貴神速不假,但也不是什么時候都要急著取得戰果,休整一番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杜昱和許貫忠等人讓全軍休整五日,這幾天既不用作戰也不用出操,除了將平日的肉量增加一倍之外,每都人馬還能得到十桶啤酒。這個數量是經過計算的,一百人十桶啤酒既能解乏又喝不醉,對基層士兵來說正合適。
當然大梁軍在休整的時候也沒有閑著,朱武、聞煥章、公孫勝等人趁此機會統計戰功,最后會形成文字在全軍之中通報,以便日后論功行賞。
放下大梁這邊不提再說遼軍方面,耶律夷列是最先從戰場上撤下來的將領,由于他麾下的軍兵俱是騎兵,在逃跑的時候占了不少便宜。
盡管與大梁的騎兵和圣教軍以及魯達的部隊連番交戰損失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