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昱忽然間想呂宋島上金礦的事情,忙里偷閑他便傳送過去看看情況。
沒想到文仲容和杜遷會有如此的效率,僅僅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做得小有成就,居然將金礦的礦場搞了起來。
得知這些消息杜昱非常高興,隨后獎勵那名心腹一錠銀子,他這才離開道觀直奔呂宋島上的總督府而去。
在總督府坐鎮的文仲容得知梁王到來自然是出門迎接,一番虛禮之后,將杜昱迎到總督府的官衙向其匯報最近的工作與得失。
不得不說相比只會用肌肉思考問題的崔埜,文仲容隨著年齡的增長愈發成熟穩重了,當然也可能與他成婚生子有關。
如今面對杜昱多出些許的拘謹,昔日的大哥黃袍加身的日子不遠了,雙方的地位一下子天差地別有了尊卑之分,再向以往那樣稱兄道弟就不大合適,因此這次見面他不在口稱大哥改尊梁王。
而且在向他回報呂宋島上的情況時,措辭嚴謹許多,很多東西都落到紙面之上形成文字,與大梁的其他州府官員并沒有什么區別了。
其實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梁山體系日漸完善,逐漸從一個落草為寇的山賊的勢力蛻變成有規章制度的正規國家。
杜昱聽了文仲容的匯報,對呂宋島的現狀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如今島上移民過來的漢民人口大概在四千左右,在戰爭和變革之中失勢而被送過來的漢民也達到了三千多人。
當初為了平衡島上的男女比例,大梁可是沒少往呂宋島送那些失敗的大族們的妻女,失去了主心骨和頂梁柱又嫁給了大梁的軍民,那些人現在乖巧得很,也逐漸融入其中成大梁治下的良民。
除了七八千漢人之外,還有就是數量想差不大的土著部落,不過這些人早就臣服在總督府之下是文仲容等人的助力。
還有就是數量在四千左右的契丹戰俘,這些人都是遼國的死忠支持者,戰后改造都沒能轉變他們的思想,于是便被杜昱發配到此成了開礦的勞力。
根據文仲容所說,現在金礦的規模還不大,而且倉促之間準備的房舍也滿足不了四千多礦工的需求,現在他將那些契丹戰俘分成三班,每一班一千多人輪換著去金礦淘金,特別是缺少淘金的工具只能用最原始的手工方法來尋找黃金,是以生產效率始終不高產量也相當不穩定。
杜昱當即表示會為他們解決生產工具的問題,現在最重要的是將礦場的規模搞起來,創建新的管理制度和生產秩序。
而在討論完金礦的問題之后,兩人談論更多是如何繼續擴大呂宋島上的人口規模,以群島的面積僅僅一萬多人口是完全不成比例的,要知道在現代時空,同樣的一片土地上生活的可是一億多的人口。
只有人多起來,島上才會有生機和活力才能最大限度的開發資源,成為他手中的生財工具,對這一點杜昱認識得非常清楚。
他也有自己的打算,如今大梁的人口并不多也是繼續擴大規模的時候,不適宜將大量的百姓遷移到呂宋來,不過不出意料的話機會就在眼前。
算算時間方臘搞的摩尼教起義應該就快到日子了,既然他杜昱阻止不了劫難,那就多救一些百姓,與其讓他們白白的在戰爭中流血犧牲還不如移民到島上開疆拓土。
雖說這還是將來的事情有什么變數尚未可知,不過未雨綢繆讓文仲容有個心理準備,把先期工作做好是很有必要的。
其實在杜昱心中呂宋島也不過是個跳板,在北宋時空里有大片的‘無主之地’等待他去征服和占有,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有人才行。
因此他才選擇從小打小鬧的土匪勢力走向前臺,利用金手指的巨大優勢擴充實力建立國家。
原本小富即安的思想也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沖擊得不復存在,畢竟利用兩個時空不對等的資源換來再多的金錢也不如自己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