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昱為了聚斂人口填充大梁的國土,親自帶著大梁的艦隊來到兩浙路。
雖說艦隊的人加在一起也有一千五百多人,可這點武裝力量是不可能與方臘動輒十幾萬的大軍相抗衡。礙于消息閉塞并不知道方臘的起義軍現在推進到了那里,因此他們不敢冒險直接開船到杭州府城而是在秀州附近的一處海岸登陸,再慢慢的向南試探。
不管是在真實歷史還是在水滸傳小說之中,方臘義軍都體現了它的局限性,《續資治通鑒》中記載,‘凡破六州、五十二縣,戕平民二百萬。所掠婦女,自賊洞逃出,裸而縊于林中者,相望百馀里’。雖可能存在故意抹黑起義的成分在,但方臘軍的殘暴是歷史所必須承認的,沒有得到百姓真正的支持也是被迅速鎮壓的重要原因。
杜昱是帶著能救一個算一個的想法來到兩浙路的,他們甫一登陸便開始宣傳方臘軍的殘暴,希望勸說當地的百姓跟他們到安全的地方避難,為了放大效果他甚至不惜運用玄法道的一些宗教手段。
只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帶著救世主心態到來的杜昱很快就被現實無情的抽嘴巴,華夏的南北方有很大的不同,吳儂軟語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光是交流就是非常大的問題。
像白琦、沈澤、翟源這種讀過書,會大宋官話的還好,最怕的就是鄉野之間的百姓。別說阮小二、阮小五他們聽不懂,便是白琦三人有時也聽得一頭霧水。
這使得他的宣傳計劃大打折扣,大梁的這些水軍在白琦他們的帶領下到處宣傳,得到的反饋幾乎為零,之前所有的計劃近乎落空。
杜昱大感頭疼,沒想到做好事也有不被理解的一天。
不過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倒也符合現實,他們這些人空口白牙說方臘起義并不是義舉,反而是禍害百姓的惡事誰能相信呢。
沒有親眼見證之前,大宋的百姓對花石綱和朱勔的痛恨遠超義軍,此時被蒙在鼓里的江南百姓怕是還將方臘視作反抗暴政的英雄呢。
一連三天,白琦等人走遍四處集鎮,不論怎么勸說都沒有什么人相應,倒是惹得當地的保正前去報官,差點被人當做人販子給抓起來。
無奈之下,他們只好回到船上重新制定計劃。
杜昱認真分析一波,覺得漢人向來故土難離,俗話說得好‘人離鄉賤’,若不是生存遇到極大的威脅是不可能主動離開家鄉到外地去討生活,尤其是在古代交通極為不便,衛生條件也不發達,搬家往往意味著拿全家的生命冒險。
考慮到這一點,他認為目前的局面下光靠宣傳很難讓百姓心甘情愿隨他們到大梁去。
如今的情況下,要么采用激進的辦法利用飛剪船上這些水軍的武力,脅迫秀州的百姓,強行帶他們到大梁。
要么艦隊冒一些風險,沿著錢塘江入??隈側雰群由钊敕脚D起義的地區。那些被起義軍占據地方的百姓,受到兵災之后應該很容易接受到外地討生活,畢竟故土再難離也要先考慮自身的生命安全。
阮小五、阮小七等人的腦袋里一向裝滿了肌肉,他們強烈建議杜昱用武力威脅強行掠奪人口,理由也很簡單,即便百姓現在不理解大梁的所作所為,但日后看到被方臘禍害的江南必然能體會到大梁國今日的良苦用心。
而且他們認為艦隊中人手太少,無法與方臘大軍抗衡,即便有水上的優勢,也很難對沿岸的敵人造成威脅,如此一來他們還是不能靠岸,也很難接觸到那些被迫害的百姓。
相反白琦、沈澤、翟源三人認為可以冒險到內河沿岸試探,左右大梁的水軍有飛剪船配合虎威炮難逢敵手,不如到那些危險系數相對較高的地區去聚斂百姓。
距離方臘軍較近的地區一定有許多‘聰明人’想要逃走,如此一來不用耗費過多的力氣和口舌便可以達到目的,是比較省力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