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昱設下巧計,以趙宋皇族的性命為籌碼迫使宗澤與張叔夜表態愿意轉投大梁。
不過兩位的年紀都不小,而杜昱的精力又放在汴梁城那里,讓他們到朝堂為官的事情并不著急。還是先送過去一堆大梁國的律法和國策讓門做好準備再談。
安置完宗澤之后,杜昱沒有心思在燕都久留,很快便利用傳送門回到汴梁城下的軍營之中。
此時,趙桓同意出城談判的‘國書’已經放到了他的桌案之上。杜昱看過之后拿起筆刷刷點點寫了一封回信,將日子定在三天之后。
既然打算‘和談’就要弄得正式一些,該做的準備一定要做好。這件事撲天雕李應比較擅長,談判的會場便由他來負責搭建。
其實在北宋時空想要臨時搭建一個頗有規模的會場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不過杜昱存在背包空間中的各種物資幫了大忙。
李應領到大量的搭建板房的物資,很快便指揮軍中的后勤部隊忙活起來。都是現成的材料,只要拼接安裝就好,而李應率領的這部分人正是梁山泊工程隊中培養出來的工匠,做此事倒是不難。
僅用了兩天時間,用板材搭建的臨時會場就已經竣工,李應正指揮工匠們掛上各種裝飾品精心布置會場。
杜昱檢查之后非常滿意,雖說覺得這次談判就是走一個過場,不過表面的東西還是要過得去才能體現大梁國的氣度。
時光飛逝,談判的日子很快便到來了。按照約定,趙桓帶著三千人的護衛隊打開汴梁城的大門出城和談。
杜昱倒也給了趙桓應有的尊重,大梁的軍隊迎出一里路,將他們接到軍營之中。
說起來似乎有些玄幻,若是網絡小說這樣寫怕是被會被讀者老爺給罵死。然而現實往往比小說更加玄幻,在現代時空那條真實歷史的時間線上宋欽宗趙桓就是在金兵圍困汴梁城的時候孤身一人到金兵軍營之中與敵軍談判。
在人們的印象中宋欽宗趙桓是個不折不扣的軟蛋懦夫,但認真看看歷史上發生哪些事就會發現事實上并非如此,若是給他一個較好的政治環境會比他爹宋徽宗強出數倍。
眾所周知宋太祖在建國的時候,就是立下誓言與士大夫共天下,還刻下石碑讓后代子孫不要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的大臣,否則老天會懲罰,所以之后的皇帝沒有一個這么做的。但在趙恒上臺之后雖然當時的徽宗還在世,他還是將北宋六賊中的五個處死,還包括蔡京的兩個兒子。要知道這七個人都是宰相或副宰相級別的,不止如此他還將蔡京和李綱貶職,可以說相當強硬。
面對強大的金兵他還曾設下計謀,讓張邦昌和趙構去金朝談判,自己又修書給耶律余睹,策動他去起兵造反。不得不說趙桓還是想當有智慧的,只是沒有想到耶律余睹最反悔,將此事告知金國人最終以失敗告終。
在歷史上趙桓只身入敵營談判,在這條時間線上又重演了一次。所以杜昱對這位歷史上聲名狼藉卻又頗有主見的亡國之君很感興趣。
歡迎的儀式很短暫,其實不管是趙桓還是杜昱都沒有什么心情觀摩,于是很快便步入會場開始正式談判。
此番和談趙桓倒是沒有帶別的大臣,其實在這幾日在朝堂之上眾臣早就將朝廷的底線算得清清楚楚,能夠拿出什么條件都在他的心中帶不帶別的大臣沒有什么區別。尤其此事本就危機重重,能在此時同他一條心的幾乎沒有,還不如自己來搏一搏。
杜昱仔細觀察,發現趙桓倒是有一點人君風度,至少身在敵營時沒有被嚇得瑟瑟發抖,相反表情十分平靜。
與此同時趙桓也在打量杜昱,看到梁王相貌平平但身上自有一番殺伐果決之氣,比起自己氣場更是強了三分。
杜昱見趙桓沒有帶著其他大臣便揮手讓許貫忠等人離去,既然是雙王之間的對話他也沒有必要以勢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