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隨著沐英一步步展露自己的鋒芒,老朱自然也是高興,在一旁不斷提攜和幫助他。
可終歸還是沐英自己上進靠譜,辦事可靠,忠誠令人放心,老朱才會不斷投入資源培養他。
讓他開始讀兵書,練兵,手把手教他怎么行軍打仗。
沐英是出頭了,可是類似于沐英這種情況的,也不少,可是大浪淘沙下來,就只留下了沐英一個。
其他的人,早就倒在了半道上。
再比如老朱自己,原先也是郭子興的義子,郭子興當時收的義子也是多了去了,為什么不是別人冒頭了,是他朱元璋?
為什么不是別人娶了馬姑娘,偏偏就是他朱元璋?
還是老朱自己比較牛叉,在一干人之中脫穎而出,娶了馬氏,后來自己不斷闖蕩,最終有了如今的這份基業。
都是老朱自己努力,才有了今天。當然,也離不開郭子興的扶持。
可說起來,老朱又沒虧欠郭子興什么,后來郭子興見老朱冒頭冒的太厲害,自己兒子可能壓不住,還想辦法打壓呢,自己死了之后,郭天敘也不是個好人,想著法的整老朱。
可老朱這等千年不遇的豪杰,你給他一點點機遇和資源,他自己就能趁勢起飛。給他三分顏色,真就能還你一個大染坊,然后自己還捎帶開一個小的做本錢。
這套義子義侄的體系,在這個混亂的年代,是經過時代的檢驗的,要真是不可靠,早就沒人用了。
在諸多可行的方法里面,就這套另類的培養人才體系存活下來,也是是有其可取之處。
培養的成本低廉,而收獲卻有可能不小。
至少來說,比多數的培養人才的方案靠譜。
而由此,說起來也是在軍中一直保持著這樣一種傳統,一直到了明末,這武將在軍中收義子義侄都非常常見。
清朝初期的三大藩王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不就同拜毛文龍為義父么?
當然,文官不收,覺得掉價,你個賊丘八也有資格拜我這等圣人子弟做義父?你也配?
思前想后,朱標按捺下了這樣的心思,不過總歸來說這軍校是肯定要辦的。這是為了長遠謀劃。
土木堡還未發生,不過這樣的教訓是慘痛的,不辦個軍校出來,朱標都覺得自己對不起自己重活一世。
而且,等自己稍稍成年,這學府之中,一些苗子朱標就覺得很適合放到軍校之中。可以完美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