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水滸傳》。
這書中對于現實的描繪,一部分是由于宋代距離還不是很遠,要考證起來還算是容易,而另外一方面,這其中的官場江湖,在張士誠那邊,可都有寫照的。
他這寫的是《水滸傳》,不妨說,更多的是他人生的一種經歷,和對所看到的現實的一種描繪。
朱標之所以想起這兩個人,就覺得這兩人是不是可以弄過來幫幫他?
大明有這么多厲害的文臣武將,不論是徐達,還是常遇春,或是李善長,這人生經歷都太驚險豐富了,每個人單獨拎出來寫出一部膾炙人口的小說,那絕對是綽綽有余的。
這么多厲害的人物,讓施耐庵和羅貫中依據他們的人生經歷進行改編,那寫出的書一定是一級棒。
為功臣建廟,固然是一種表彰方式,但是令他們本身的豐功偉績,更為人熟知,未嘗來說不是一種表彰方式。
唯一讓朱標擔心的就是這施耐庵和羅貫中肯不肯出仕。
之前朱標就看過一些地方名士的征辟名單,施耐庵也在其中,老朱派人去征辟,希望他能出山輔佐,為新朝出力,結果老朱被拒絕了。
這施耐庵和一般的那些被拒絕的名士不同,人家是真的打心眼里不愿意出來,就想在家里安安靜靜的寫書。
而羅貫中見老師不愿意出仕,他自然也就跟著施耐庵后面,一起歸隱,專心致志寫作。
這倒是個難題。
按照道理來說,找兩個代筆的改編一下這些功臣的事跡不算是什么難事,可當一想到施耐庵和羅貫中還活著,就覺得不滿。
這明明有更好的人選擺在那兒,自己憑什么要退而求其次?
我是皇太子耶!
這兩人憑啥不給我面子?
想到這里,朱標覺得自己還得先禮后兵,先讓人攜帶自己的禮物和親筆信去看看再說。
要實在請不來,綁也得給他綁來。
都他娘的慣得,真給你臉是不?
反正朱標覺得,這大明的文宣部長,非這兩人莫屬,其他的人,朱標瞧不上。
朱標覺得,這要是能把施耐庵和羅貫中弄來,這兩人肯定是閑不下來的。
大明還得開疆拓土呢!
這征戰一日不停,就一直會有杰出的武將誕生,這樣的杰出的武將不得多宣傳宣傳?
由此來激發整個華夏的尚武氛圍。
打仗,也不一定是壞事,具體得看這仗為什么打,打了又有什么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