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
這戰爭最大的決定因素還是人。
如今北元士氣低迷,尤其是連番大敗的情況下,就算是組織起一條防線,也不堪一擊。
除非讓北元經營數年,同時緩慢的恢復士氣,那對明軍來說,倒是難啃的骨頭。
可是,這可能嗎?
常遇春是當世名將,怎么可能看不到這一點?又怎么可能給北元足夠的時間組織起有效的防線?
東線戰事雖說可能是打的太快,具體原因不太明朗,不過總的來說還是非常可觀的。
而西線的徐達,此刻已然開始進攻陜西。
歷來,這從山西進攻陜西,由于地形的原因,都不太好打。
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主要就是陜西是一個四塞之地,四周圍就是四道關口,這四道關口守住,縱然是千軍萬馬要想打進去,那也是癡心妄想。
你看看,這從最先開始的秦國就是如此,這山東六國費了老牛鼻子勁兒了,數次組建合縱聯軍,想打進去,最終都只能作罷。
與此同時,齊國就一戰,被合縱聯軍,就差點打滅了!
這就是差距。
后世,這小日本子侵略,打到了陜西,也是拼了老命,就是無法攻進去。
不過,這一次徐達面臨的情形不同。
戰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還是這句話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徐達的確不是吃素的,帶領的明軍都是精銳,能夠以一當十的存在,而另外一方面,就是鎮守陜西的李思齊和張良弼都不愿意打。
李思齊雖然這些年打的仗不少,也算是身經百戰,可是,他和元朝,感情也不深厚,他組織起兵馬,對抗起義軍,就是不想自己被搶罷了!
所以,徐達進攻的時候,他就開始磨洋工,你徐達一打,我就退兵。
雙方就這樣,一個進兵,一個退兵,非常有默契的配合著。等到了臨洮,李思齊感覺自己對元朝算是有了交代,意思也到了,非常干脆利落的投降。
說起來,這李思齊收縮兵力,還是攢下了不少人馬的,這一投降,也算是有了本錢,至少,在老朱這里,肯定還能混的不錯。
而張良弼和他的弟弟張良臣,朱標就有些看不懂了!
這是個什么情況?
這倆倒是也投降了,可投降沒幾天,又叛逃了!
結果徐達自然也是不大客氣,當即興兵,直接平了這兩兄弟,前前后后,這兩人就好似一個小浪花一樣,沒掀起多大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