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就是一套組合拳。
這打出去的效果就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了,很大程度上,因為彼此聯系復合,導致了執行到最后的效果就是一加一大于二。
要不然這蘇州的那些士紳怎么就要暗中煽動百姓鬧出民變。
不就是朝廷在蘇州推行的那些政策都是捆綁在一起的,單一的個人,根本無法與朝廷抗衡,你只要執行其中一個政策,旁的政策你也必須同意。
這壓根就沒有留給你選擇的余地。
此外,老朱發現朱標這個建議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統一。
要知道現如今大明有著不少的將軍,而在長期的征戰過程中,老朱自是將領兵的權力都下放給了他們。
結果就導致了這些將軍什么樣,這帶出來的兵也就什么樣。
就比如說常遇春擅突擊,這麾下的兵,一個個都是個中好手,作為突擊隊來用,那是好用,一個打十個,那都是小菜一碟兒。
在比如說當初朱文正麾下的那支軍隊,守城就強的一批,真就是立在這里,只要我不死,你都別想前進一步的那種。
而老朱麾下有多少將軍,不多說,百十來個總是有的。
而這么多的將領,就意味著老朱麾下可能有百十來種不同性格的兵,這就大大的提升了統帥駕馭的難度了。
對軍隊各個的性子不熟,這打仗的時候,就很容易麻爪。
比如說讓善于突擊的常遇春所部去干守城的事情,又或者讓善于守城的軍隊去突擊……
此外,還是軍隊彼此協同配合,這都算是不小的問題。
當然,目前來說,這些問題并未暴露出來,在徐達,常遇春,馮勝這等名將的操控下,因為熟知自己麾下將領的能耐,大明軍隊這種多樣性,反倒是發揮出不俗的威力。
可后繼的將領未必就有這樣的本事啊!
而統一之后,也許在單一的水準上,會不如現在的大明軍隊,可是,整體的綜合素質提升上來了,只要保證大明的軍隊的各項指標都在平均線上,就已經算是極大程度上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
朱標也許想不到這樣的問題,不是別的,主要是對軍隊接觸的少。可老朱不一樣啊,老朱對于軍事在當世敢說第一,就沒人敢說第二。
即便徐達,常遇春在這兒,也是如此。
不管是論軍事能力,還是政治手段,老朱就是當世第一,無可爭議。
見老朱表示贊同,朱標當即又從懷中拿出一份奏章,交給老朱。
老朱心中一奇,一邊打開看著,一邊問道“這是什么?”
“爹,此番我去蘇州,和吳叔探討過軍中的一些事情,因此軍中士卒的去留存用,我大概聽說了一些,因此擬定了一個標準,請爹你來斧正。”
老朱聽著,也是細看起來,不住的點頭。
的確,從字里行間,老朱就感受到的確有幾分吳良的味道在里面。的確和平日里吳良統兵的性格十分相近。
朱標則是心中了然,這樣一份東西,他拿出來,那是不大行的。
不是別的,軍隊,是國之重任,自己在這方面,絕沒有老朱老辣,目光也沒有老朱長遠。
此外,在軍隊上,老朱定然是一言而斷的,自己根本插不上話兒。
除非哪天等老朱掛了,或許這軍中的將領才會選擇聽自己的,在此之前,沒這個可能。
還有,就是軍事上面的改革,尤其是人員的去留存用,都是大事,必須是由老朱來敲定的。
除此以外,誰說話都不好使。
故而,朱標如果想自己寫的東西能夠發揮一絲絲的效用,只有一個選擇,就是給老朱,讓老朱來選擇。
所幸的是,老朱和其他帝王不同,對他這個太子沒有提防之心。
導致了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