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不好意思,上一章寫錯了,朱棣的年齡查了一下,這個時間段應該是十歲,特此更正。
可這兩人面臨的情形和朱棣完全不同。
主要便是那時候老朱一直在南征北討之中,這一個侄子,一個義子,都是先天上值得信賴之人。
哪怕李文忠、沐英年歲小一些也是無妨。
留在身邊,盡快適應戰爭的節奏,派上大用,那才是正途。
而且,那時候,有今朝沒明日的,縱然老朱有了一定的地盤,可一樣過得是朝不保夕的日子。
當時東南邊上有著張士誠,西邊有著陳友諒,北邊還有大批的元軍,一個不小心,這老朱辛苦打拼下來的勢力,頃刻間就會被分食殆盡。
就和陳友諒一樣,陳友諒原先實力不也是比老朱強許多,可是,鄱陽湖一戰之后,這陳友諒所統治的那些土地,不過一年的工夫,就落入了老朱的手中。
若是那時候老朱敗了,這下場也不會比陳友諒好到哪兒去。
正是因為如此,栽培屬下心腹,義子義侄的時候,老朱也是從來都不藏私,都希望他們能夠盡快獨當一面。
而在這個過程中,要說淘汰下去的實際上也不少。
沒看見老朱收了一百多個義子,可實際上,真正冒出頭的也就那么幾個,李文忠、朱文正這倆都算,之后的沐英還算可以。
其余的,就有些沒法比了。
當然,要求老朱的個個義子都和李文忠、朱文正、沐英類似,那屬實來說,就算老朱成仙了都不可能。
名將實際上來說,根本就不是培養出來的,當然,后天的資源有一定因素。
但是,這天賦才情才是最為重要的。
因為,真正的名將憑借著其敏銳的嗅覺,和恐怖的天賦才情,能夠洞悉戰爭的全貌,看透戰爭的迷霧,并且做出種種出人意料,最終奠定勝局的舉措。
這樣的人終歸是極為稀缺的。
漫長的兩千年中華歷史,涌現出來的將星也不過那么一些人,同一個時代出現的名將,也就那么一兩個,如同珍稀物種那般稀缺。
而朱棣如今面臨的處境則是大大的不同,因為如今大明四周雖說群狼環伺,但終歸已經是將大半的中國國土納入囊中,余下的,征討回來不過是時間問題。
因此,朱棣有著足夠的時間,遠遠沒有李文忠、沐英那般緊迫感。
也正是因為如此,朱標已然是打算按部就班的讓朱棣發展,一切都可以慢慢來。
反正有徐達、常遇春這一批老帥們在前面頂著,有著足夠的時間,令下一輩的接班種子成長起來。
不過,照目前來看,這情形的發展似乎有些超出朱標預料。
朱棣現如今不過十歲,這年紀,比當初沐英從軍的時候還小,徐允恭倒是年齡勉強夠得上了,已經十四了。
但在軍中,這等年紀,還是太小。
朱標略微沉吟,道“四弟啊,你還是先等等,咱覺得你現在要入軍打仗,這事兒父皇肯定不答應,此外,這打不打,還得兩說。”
“不過大哥在這兒和你保證,這現在不行,這以后必定是可以的,你先耐心等等。”
聽著朱標說的這般話,朱棣也是臉色一苦。
他也知道,朱標說的這番話并未說錯,自己目前來說,這年紀還是太小了!
這要是再過個三四年,到時候他要去軍中歷練,來求大哥幫忙,去和父皇說一說,父皇同意的可能性定是要大上許多。
再者說了,正如朱標所言,這打不打,還得兩說。
畢竟,朱棣也知道,這消息是從徐允恭那兒傳出來的,而徐允恭,也不知道從哪兒倒騰過來的。
反正朱棣認為,自己那大舅子不可能從自己老丈人徐達那兒弄出這樣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