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眼見著玩不過你,大可以直接掀桌子不陪你玩,然后抽出一把刀來逼著群臣俯首。
后世的皇帝,可是鮮有能這么做的。
一些被儒家給忽悠瘸了,洗腦洗的徹底的那更別提了。
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提到朱允炆,就不得不提他身邊三位著名的大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
查一查這三人的根腳,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三人無一例外,都屬于南方士子的行列。
當(dāng)然,這并不能說明什么。
可是這只是一種巧合。
可是,在老朱去世之后的第二年,建文帝也是舉行過一次科舉考試的。
而這次,進士前三甲全都來自江西吉安府,狀元,榜眼,探花全被這一府包攬。
但朱允炆這種被忽悠成傻子的皇帝,自然是感覺不到其中的不對勁。
畢竟包裹在朱允炆周圍的都是黃子澄、方孝孺之流,怎會讓他察覺到其中的不對?
后來,北方的地主們用腳投票,選擇站朱棣這邊,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了。
科舉最為本質(zhì)的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就是維護統(tǒng)治。通過這樣一場考試,將全天下,最有智慧,最富有才情的讀書人,都召來自己身邊,為自己打工。
而如果這樣一場考試,最終演變成只照顧幾個地方,或者說完全將一些地方的排除在外,那那些被拋棄的地方的人,自然要用另外的方式找補回來。
而最終,演變成的,就是戰(zhàn)爭。
而那些被惠顧的地方,自然可以牢牢把握朝政大權(quán),此外,還因為彼此之間來自同一地方,可以更加緊密的聚集在一起,最終抱團,演變成黨派。
不要忽視鄉(xiāng)黨在古代的地位。甚至可以說這種關(guān)系,可以比后世的同窗之誼更加牢靠。
來自同一地方的人,天然間就是盟友。
更別提,能夠參加科舉考試的學(xué)子,就算是出自寒門,那在一個縣里面,經(jīng)濟政治實力起碼也能排到前百分之五。
一個真正赤貧出身的人,連認字的機會都沒有,更別提參加科舉考試了。
能夠以赤貧之身,最終踏入科舉考場的,乃至最終高中的,不夸張的說,萬中無一。
一場科舉考試,給朱標(biāo)帶來的收獲是海量的。
真正的舉辦了這樣一次科舉考試,讓朱標(biāo)更為深徹的洞悉了權(quán)力的本質(zhì),更為直接了解了什么叫統(tǒng)治。
難怪昔年唐太宗看到眾多士子應(yīng)考,感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而此刻考場之中,緊張的答題正在繼續(xù)著。
來回巡視的監(jiān)考官密切注視著每一位士子的動作,稍有異樣,必定會引來著重關(guān)注。
若是被當(dāng)場拿獲作弊,則更為凄慘。
不只是本人要受到嚴懲,就連其背后的家庭也不能幸免,甚至還要禍延子孫后代。
所謂一人作弊,全家株連,莫過于此。
而這些,在開考之前,就已經(jīng)反復(fù)多遍告知應(yīng)考的士子,絕不會存在誰不知道,不清楚這樣條例的情形。
如此嚴重的懲處,就是為了最大限度上杜絕科舉舞弊的事情發(fā)生。
而身為主考官的李善長亦是在考場外面巡視,瞧見眼前這一位位應(yīng)考的士子,李善長臉上掛著和煦的笑容。
這一刻,是他宰相生涯當(dāng)中,最為輝煌和巔峰的一刻。
在離退之前,能做一回主考官,已然是了無遺憾了。
居于考場之中的李進,眼中閃爍著沉著冷靜之色。
此番科舉,于他而言,大大有利。
涉及的諸多旁門,他都曾瀏覽閱讀過,當(dāng)然,若只是如此,還遠不足以應(yīng)付此番科舉大考。
因為做題的過程中李進便感受出來了,他深知自己若是沒有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