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就行。
因為當時的朝廷屬實來說,很難有足夠的精力去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北伐才是首要的。
而伴隨著北伐的落幕,可以預見,在未來三至五年以內,不會發生大的戰役,這一點,不管是大明還是逃亡漠北的元廷,皆是如此決策的。
元廷,歷經幾番大敗,軍中士氣喪盡,且軍隊損失良多,短時間內根本無力再戰。
而大明,則是補給線拉的過長,現在老朱就已經下令,讓徐達對于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和關隘,選擇放棄。
唯有等待夯實北方的基礎之后,北方可以作為大軍前進的基地之時,大明才會考慮對漠北發動戰役,打擊元廷。
另外一方面,也是要積蓄糧草,抓緊時間休養生息,恢復民力。
想到這里,朱標又不由得想起藍玉他們,再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藍玉就要征討倭國。
這大軍出征,又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當然,相比起北伐,這筆開銷,就是灑灑水啦!
北伐大明前前后后動用的兵力不下三十余萬,這還只是主力參戰的兵卒,不算負責后勤的兵丁和民夫。
而征討倭國,頂多也就三萬,最多再加上水師兩萬,合計不會超過五萬的兵力。
實際上在朱標看來,對付倭國,壓根用不了五萬的兵力。
可是獅子搏兔,亦用全力。尤其是元廷曾經在這件事上兩次吃過虧,如果大明也在這件事上栽了,那朝中上上下下影響也太不好了。
更何況,對倭作戰,是朱標一力主張與促進的,失敗了,可以說,對朱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而正因為如此,導致了這一次對倭出兵,對于如今的大明朝廷來說,算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朱標在盤算著,怎么才能在這個小小的倭國撈回本。
說實話,這事兒朱標思考了許久,都沒什么思路。因為在后世之時,上地理課的時候,朱標就知道,這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山,資源貧瘠的國家。
什么煤炭、鋼鐵、石油這類大宗,翻開地圖一看,是啥都沒有。
這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崛起,走的也是進口原材料,再出口成品的路子,再就是軍國擴張,賭國運。
要是資源豐富,都用不著賭國運了。
就比如后世的美帝,壓根就不用賭國運,過的再差,也差不到哪兒去的。
這地理因素就已經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