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炙熱陽光烘烤著大地,張然悠然的坐在大樹的樹蔭下,手捧竹簡細細品讀。周圍幾個年齡相仿的少男少女們,圍坐在一起,持著細細的竹篾,雙手如穿花蝴蝶般來回穿梭個不停,不一會兒功夫,一個個帶著鄉土氣息的竹籃便在他們手中成型,并慢慢完善著…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張然手里的竹簡卻一直沒有換過,臉色也越來越來差,時不時的還皺起眉頭。這一切似乎都預示著張然的學習過程似乎并不順利。
而一直悄悄關注著張然一舉一動的張翠兒等人也很快便發現了這些跡象,于是周圍氣氛變得也越來越壓抑,眾人為之心驚膽顫的同時,也自覺的紛紛遠離張然附近的范圍。
最后,張翠兒見氣氛實在有些不對勁,與眾人小聲商議了一下之后,干脆直接轉移場地,輕手輕腳的離開了張然家的前院,搬到了隔壁張翠兒的家里。
或許是眾人的動作極為小心的緣故,以至于直到眾人全部離開,只剩下張翠兒一人時,張然卻依然對此幾乎一無所覺,此刻他仿佛完全沉浸在讀書的氛圍之中。
走之前,張翠兒本想告訴張然一下的,但看了看張然那副完全沉醉其中的樣子,最后還是在心底嘆息一聲“然哥兒看的那么認真,還是不要打擾他了吧!等晚點再過來跟他說吧!”
盡管有些不可思議,但在包括張翠兒在內的眾人眼中,手持竹簡,認真讀書的張然,身上仿佛被一層看不見的光輝所籠罩,讓人忍不住升起敬畏之情,以至于連說話都不敢大聲。更別說去打斷他了。
但是張然自己卻絲毫無所覺,此刻他仿佛又回到了上中學時,上語文課學文言文的那段讓人頭皮發麻,幾乎原地爆炸的時光。
眾所周知,文言文是很難學的,想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內容,要么有注解或者白話翻譯,要么自身具備一定的文化功底的。如果這兩者全都沒有,那你看文言文基本等于看天書。而想要流暢無礙那更是難上加難,所需要的知識儲備以及文化功底必須足夠豐厚才行。
所以,別看拿來的這幾卷竹簡只有短短幾百字,但看完并理解它對于張然來說卻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之所以如此,除了隸書及其行文方式張然并不熟悉之外,最主要的還是竹簡的內容太過晦澀難懂,而且沒有標點符號!
更難的是,張然沒有老師指導,更沒有任何注解來幫助解讀,只能全憑自己的能力去理解,靠自己的知識儲備來給這些文字斷絕,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
“難怪劉陵那么痛快就把書簡給我了,敢情她給老子的都是連個注釋都沒有的三無產品啊!”
據張然所知,就連古人研讀經傳時,都要進行先斷章句,后通訓詁,再明義理,才能真正的學習并讀懂其中的意思并加以運用。
斷章句,也就是斷句,這年頭是書簡沒有標點符號的,同樣一句話,不同的斷句,意思天差地別,所以要先斷句才行。
其次就是通訓詁,以通俗的話解釋文章的意思,因為竹簡的記錄的文字有限,所以古人的文章大都言簡意賅,若是想要讀懂,就必須進行翻譯。
但若是僅僅只是單純的翻譯,并不能使人直接明白文章所蘊含的思想,這樣一來就需要明義理,也就是通過老師的教導和傳授,深入的學習所在學派的主旨,更深刻的領悟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
這種學習的方法以及步驟,一直到明清時期,儒家學子們學習四書五經時,都在遵循不曾有大的改動,一直到民國新文化運動之后,大白話文盛行之后,情況才會徹底扭轉。
是以,在這種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的教導就極為重要,不可或缺。也只有在老師的悉心教導下,普通人才能一步步學到先賢文章中的精髓。
但張然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子,老師什么的想都別想,所以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