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這番勸說讓張然明白了一個道理,鄉黨之所以稱之為“鄉黨”,除了以血緣為紐帶之外,復雜的人際關系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若是張然事事都要給錢,事事都以利益為導向去引導族人以及民眾,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他與所有人的關系,都是以金錢為核心的利益關系。
這種關系固然可以迅速幫他聚攏起一批人,造成很大的聲勢,但也可能會因利而起,因利而散。別人可以為了利益追隨他,自然也能為了利益背叛他。
唯有將利益與情感相結合,才能充分發揮鄉黨帶來的優勢,形成更加緊密的關系網。
所以,有些錢張然能給,也必須給,有些錢卻是不能隨便給的。
既然張然想要依靠宗族以及鄉黨的力量保護自己,那就要遵守其中的一些規則才行。除非張然有能力制定規則,不然還是不要冒然破壞規則為好。
想通了之后,張然不在執著于給里民們發工錢了,只是囑咐母親把家里剩下的那些羊肉全都拿出來煮了,順便多做點饅頭以及面條之類的東西,爭取讓大家都吃好吃飽。
不過,現在給張然家幫忙的族人們加起來都快四十人了,一次性準備四十多人飯食,僅憑張李氏以及妹妹張穗兒母女兩個肯定是忙不過來的。
為此,張然便找到隔壁的張翠兒,請她以及幾個同里的少女,一起幫張李氏張羅晚飯。
聽到張然的求助后,張翠兒欣然應諾,當即便帶著幾個相熟的少女,嘰嘰喳喳的跑來張然家里幫忙。
做飯這種事情,現在的女孩子明顯比張然或者三魁這種少年更加擅長一些。
來到張然家之后,張翠兒等人切菜的切菜,淘米的淘米,殺魚的殺魚,很快便進入了狀態。
解決了做飯的問題,張然又開始糾結于工錢的事情了。
要知道,張然手下的如張嬰這樣少年們,平日里在張然家里幫著磨面粉,每天最少能掙個三十多錢。
但在聽說張然要建屋舍之后,他們大部分都跑來幫忙了,只留下張嬰等五六個人還在繼續加工面粉。
這樣一來,如果將這些少年們與前來幫忙的里中父老們一視同仁,全都不給發工錢的話,等于是斷了他們的今日收入了。
可是,張嬰等幾個加工面粉的人,按照約定,卻還是能繼續拿到工錢的。
若是給少年們繼續發錢的話,就更糟了。明明大家都是自發前來幫忙,干的也是一樣干活,為啥少年們發工錢,卻不給其他鄉親們發工錢?這不是搞區別對待么?
有道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這么搞肯定是要出問題的。
所以想來想去,張然也只能一視同仁,暫時將這些少年與其他鄉親,當做一個整體來處理。
不過,這樣的話,張然自己心里還是覺得有些過意不去。沒道理這些熱情的少年們自發過來幫忙,卻直接變成了義務干活的,干的活比原來還累,卻還拿不到一文錢。
若是如此賞罰不公,不分是非,那么張然之前在張里以及眾少年心中漸漸積累起來的好感與威信,肯定是要大大受損的。
所以為了防止此類事情發生,張然便與張嬰等一眾人商議,將原來工錢每日一結,改成每月一結。
這樣做的話,等于是工錢還繼續發給他們,只是為了避免鄉親們見到之后心生不滿,就不當著鄉親們的面發了。
這樣做雖然有點掩耳盜鈴的意思,但表面上最起碼不那么尷尬了。
至于前來幫忙的鄉親們那邊,張然打算用其他方法補償,雖然不能明著發工錢,但若是變相的給他們一點東西什么的應該不算是壞了規矩吧?
……
臨近傍晚的時候,在后山伐木以及運送木材的鄉親們也陸陸續續開始返回了,他們肩抬手扛,將今天在山上砍下了的木頭全都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