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闖營快速推進的局面下,湖廣明軍集團的進展也不慢。
雖然一路上并沒有打過任何硬仗,但是湖廣明軍集團卻是如同一個懂得保養的中年人,雖然吃相文雅,但所過之地,所有的東西都會被其咬碎吞下并消化。
湖廣明軍一路進入汝寧府,在闖營的配合下拿下全境,并且在督師堵胤錫的坐鎮之下,對整個汝寧府展開了大調整。
除了留下部分軍隊坐鎮以外,對于地方實力派也開始進行對換,以湖廣文武對調汝寧府文武,徹底的掃清地方實力派可能的反復行徑,穩固地方統治。
在闖營北上與清軍援軍決戰之后,堵胤錫并沒有北上支援,而是在穩固了闖營后方的局勢,重新安排地方文武百官留守后,大軍折而向西,進入南陽府,大軍一路向西北,兵鋒直指洛陽府。
湖廣是重兵集團,所轄兵力為紹武朝廷各省之首,除卻闖營沿路征收而來,快速膨脹而至十數萬的規模之外,湖廣明軍原本的數量,就有十數萬之多。
眼下旗幟密集如雨,大軍鋪天蓋地而來,洛陽總兵原本在伊陽,臨汝等地的軍隊,也全面收縮回地形更為復雜,險要眾多的伊川固守,再沒了南下的意愿。
湖廣明軍兵分兩路,一路在伊陽與洛陽總兵展開攻防戰,一路向北快速攻下登封,自側面迂回攻向偃師。
偃師是一個咽喉之地,若是被明軍拿下偃師,那尚在東方與闖營激戰的滿清主力,就會被明軍切斷歸路,后果完全不可想象!
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洛陽總兵只能率主力折而向東,與湖廣明軍決戰于偃師。
只是洛陽總兵明顯兵力處于劣勢,而且質量也比不上有朱聿鐭數支精銳在內的湖廣明軍。
魯莊一戰,率兵萬余的洛陽總兵,直接被兵力相當的郭重陽一個師打的潰不成軍,狼狽逃回洛陽城死守,再不敢向東一步。
紹武三年臘月初一,自開封府敗退而歸的巴哈納部,在偃師與郭重陽、閻應杰部展開了一場遭遇戰,但是面對著明軍成體系的火器,清軍損失頗重,卻是尺寸未進。
畢竟攻打陣線嚴密的步兵,騎兵的作用本就不大,明軍遠程火力密集,清軍就算想要襲擾,也是折損比完全不成比例。
眼看冒險越過偃師沖回洛陽的作用也不大,一敗再敗的巴哈納,也完全失去了救援洛陽的想法,再次引兵退回鞏縣,并且趁著黃河入冬后水流變小的良機,連夜搭起浮橋直接撤出河南。
等到明軍騎兵陸續趕至時,清軍早已經退出河南這個已經徹底被明軍優勢兵力塞滿的古老大地,在河北遙遙相對。
沒了后顧之憂,明軍沿河樹立起無數的烽火臺,為數不多只有三千騎不到的騎兵,則是充當戰略預備隊,在已經開城投降的偃師駐扎,再留下閻應杰部協同駐守后,明軍主力開始西向洛陽,準備拿下這河南省最后一處重鎮,徹底將河南之地收復。
紹武三年臘月十四,明軍主力已經越過被洛陽總兵棄守的伊川、宜陽、大谷關等地,自東、南兩個方向包圍向洛陽城。
十數萬大軍會師于城下,根本沒有任何的勸降動作,城中的洛陽總兵朱運便即直接開門投降。
雖然洛陽城的物資,依舊可以堅守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朱運卻是明白,他根本撐不了那么久,先不談滿清援軍兵敗的消息,并且已經撤過黃河,徹底的放棄了河南的現實。
單單想想連南京城都可以數日而下的舊例,他就對堅固的洛陽城墻沒有絲毫信心,與其城破之時被屠盡滿門,那還不如投降以保存自身,畢竟指望這些有奶便是娘的家伙們完全盡忠職守,那還不如去相信老貓會不去偷咸魚。
河南府的快速光復,消息極大震動了滿清上下。
尤其是高第的投降,令得歸德府兵不血刃的復歸大明旗下,在鳳陽府與河南府聯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