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多心了,朝政之事兒子向來不敢有任何徇私枉法的舉動。”太子短暫出神之后,立刻恭敬的回答道。
老皇帝偏過頭凝視他一會,說道“你方才所言不無道理,偲兒目前乃是白身,尚無官爵,貿然領此差事,確實會讓人說我國中無人,有失禮數。”
太子默默揣度此話的用意,為君者一言九鼎,說出的話自然沒有輕易收回的道理,于是試探性的說道“中正議品時機早已錯過,朝中也暫無空缺的官位,這該如何是好?請父皇明示。”
說到中正議品,顧昱的眼睛突然雪亮起來,近幾次在選官征用的事情上,基本都是由他牽頭帶領吏部完成的。鑒于京中士族和永王一系由來已久的恩怨,即使軒轅偲真有卓群的才學,顧昱也不會讓他輕易入仕中央,頂多將其派往信州或是隆州。
就是他不采取任何動作,老皇帝應該也不會真的要授予官職,一個屁股還沒坐熱的藩王質子,應是沒那種手段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博取信任。
“顧愛卿,是否有話要講?”
老皇帝察覺到顧昱的神態變化,興致盎然的發問,不過在稱謂上,就顯得沒有像對沈春夜那般親近。
顧昱能有什么話說,這不過是借口,讓自己出個主意,從而敲定此事。
歷朝歷代的官職結構,大體分為兩類。一類為實際行政職能官職,例如承擔兵刑錢谷監察考選等等;另一類則是品位性官職,并無實質上的職權,也就是俗稱的散官。
散階制度由來已久,可查的史料最早記錄在殷商時期就已出現。到了如今,在入仕之初,官員們首先獲得的就是散階,而授予正式職事官位時,散階高低是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因為散階維系得是官員的品級,故而也就牽扯涉及了許多待遇等級以及禮樂規制。譬如薪俸、服飾、班序、刑罰、車輿、喪葬、謚議等。
南霈的散官制度是極為完善的,文武各成體系。尤其是在軍階方面,體現得尤為重要,像是西鎮戍府的三武將軍、南鎮戍府的二威將軍這都是屬于武散官,并非實質上的官職。只有像是三鎮戍使之類的,才是真正的職官名。
軍中以品級稱呼對方,顯得尊重;以職位相稱,則顯莊嚴。
相比行政職能官職來說,散官就沒有那么多規矩限制,隨時都可以授予。
“臣以為可授予偲公子散階。”
此話一出,太子馬上就反應過來,原來老皇帝打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心思,只是這些話他不能自己說,得由自己或者兩位平章事提出來。先前沈春夜已經幫腔,現在顧昱也算是表示贊同,若是自己再唱反調,恐怕父子之間又要生出齟齬。反正接洽嵥使,說白了就是派個人去接待陪玩,誰去不是去?
況且永王和陳潛之間也有仇怨,也無需擔心軒轅偲會暗中與他達成什么協議或者交易,不如順水推舟,賣個人情也好。
既然要賣人情,那就往大了賣,太子在心中不斷盤算著散官及其相應的命級。
“兒子以為可授予右光祿大夫。”
世宗朝時,仿《周禮》之制,形成了南霈的散階。光祿大夫,正八命的散官,因為侍中和散騎常侍均為加官,并不著品,所以實際上這算得上散階之最。
軒轅偲雖然不知道光祿大夫具體是怎樣的存在,前史之中也常見過這等字眼,比如先漢元帝時得此殊榮者乃是少傅周堪,后漢獻帝時的太尉楊彪在黃初年間亦被曹丕授予光祿大夫。總而言之,凡是帶有大夫字眼的,都是極為尊貴的。
老皇帝頗為吃驚,他沒想到太子居然會這么大方,譬如他最為倚重的東鄉侯周颯然,也不過領得是正六命的諫議大夫,而身為右平章事的顧昱也只是七命的中散大夫。
想了想之后他微笑得看著軒轅偲道“這小子何德何能可居光祿之尊?”
太子的心思,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