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哨探。不過大量也沒有多少,全軍上下只有百余騎兵而已,還都是廣鹿島東江軍所屬的騎兵,周遇吉本部是沒有騎兵編制的。
百余東江騎兵,自然不可能是建奴哨探對手,不過能起到預警作用就行了。
所以在派出哨探時,都是分為二十多個一組,分為前后兩波,相互距離一里左右,保證前面哨探遇敵被殺時,后面哨探能及時回報。
也正是這種布置,才使得兩名哨探得以在建奴哨探追殺下逃了回來,帶回了建奴進軍的消息。
建奴主力在哪,有多少兵力?這些統統沒有查清楚,看著劫后余生氣喘吁吁的兩個哨探,周遇吉深深吸了口氣,卻也沒有責怪他們,知道他們已經盡力了。
雖然不知道建奴具體情形,不過也夠了。
周遇吉當即傳令全軍整隊,依靠驛站就地扎營組織防御。剩下的所有哨探全部放了出去,嚴查建奴大軍動向。
按照慣例,從發現敵軍哨探,到雙方主力正式接觸,還有一段時間,足夠組織防御了。
周遇吉手中共有一萬軍隊,其中三千禁衛軍,七千則是廣鹿島的東江兵。另外還有兩千余水師和百余艘海船,停留在蓋州連山島,距離這里太遠根本指望不上。
大軍以耀州驛為依托,以禁衛軍為中堅,東江兵分列兩翼。士兵們開始挖掘溝渠,砍伐樹木,開始扎營布防。
然而剛剛挖好一道一丈寬四尺深的溝渠,拒馬營墻還沒有來得及弄,就見己方哨騎瘋狂的逃了回來,建奴大軍已經到了,來的可是真快!
周遇吉當即下令,全軍在溝渠后方列陣,準備戰斗。
地面劇烈震動著,大團的塵土遮天蔽日,正在向著耀州驛明軍陣地席卷而來。
這要多么龐大的軍隊,才能弄出如此聲勢?
漸漸地,塵土散去,露出一支規模巨大無比的騎兵。
騎兵和步兵不同,相互間拉得很開,一百騎兵奔馳的時候尚能造成極大聲勢,更不用說八千騎兵了,那簡直是漫山遍野、鋪天蓋地!
別說明軍哨騎,便是周遇吉都弄不清楚建奴騎兵到底有多少,只是感覺很多很多。
看著眼前丈寬的溝渠,所有人都松了口氣,幸虧及時挖出了這道溝渠,能稍微阻擋一下建奴騎兵,否者被這么多騎兵沖陣,大軍非一下子崩潰不可。
德格類并未有用騎兵沖陣的打算。
以騎兵沖擊步兵軍陣,也許能迅速獲勝,但傷亡會非常大,一旦沖陣沖不過去,戰馬失去了速度,被步兵包圍的騎兵只能引頸待戮。
而且,以騎兵沖擊步兵,即便能獲得勝利,也會損失大量戰馬,對貧困的旗人來說,這是難以承受的。所以八旗兵和明軍作戰,很少直接用騎兵沖陣,而都是下馬步戰破陣為主,戰馬不過是提升速度而已。
八千騎兵紛紛下馬,戰馬交由少數騎兵看管,大部分八旗兵在德格類身后迅速列陣。
德格類則仍在馬上,細心觀察明軍陣列。
明軍陣前的溝渠有些麻煩,因為有丈余寬,穿著厚甲的八旗兵根本沒法一下子躍過去,想要進攻明軍,還得先填了溝渠。
不過這難不倒德格類,只要令數百旗丁負土,便可以很快填平一段溝渠,只不過稍微麻煩一點而已。
然后便是明軍陣列,德格類很快發現,位于中間的明軍相對兩側的更加精銳,不僅是盔甲裝備,還是士兵的整齊陣容。中間的明軍應該是什么禁衛軍了,兩旁的則應該是廣鹿島的東江軍。
是的,德克西克率領的哨騎抓住了一個活著的明軍哨探,逼問出了明軍底細,德格類才知道,遼南的明軍主力并非遼西兵,竟然是明國皇帝身邊的禁衛軍!
想想也能理解,遼西兵若是要進攻大金,沒必要繞路跑到遼南,直接從錦州攻來就行了。而這支禁衛軍原本是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