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近百萬北京官民百姓來說,這個冬天心情絕對是跌宕起伏。
一開始的時候,當得知建奴攻破薊北邊墻攻入大明境內的時候,滿城百姓絕對是人心惶惶,所有人都預料到建奴很快會兵臨北京城下。
大明開國以來,經歷過數次北京被圍,以北京城防的堅固,不管是蒙古人還是建奴,想攻入北京城根本不可能。但是北京城是個近百萬人口的大城市,百姓們日常生活所需,柴米油鹽,皆需要從外面運入。
一旦建奴兵臨城下,必然會封城很長一段時間,物資緊缺,物價飛漲,對百姓們的生活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當時百姓們人心惶惶的同時,在有心人的蠱惑下,對督師遼東的孫傳庭也產生了怨恨,認為若不是孫傳庭無能,建奴豈能越過遼西從薊北攻入?所以當時朝野間掀起了一陣對孫傳庭的聲討。幸虧有皇家百姓報替孫傳庭說話,大肆宣揚遼西兵去年對建奴的戰績,才一定程度上扭轉了輿論。
但皇家百姓報畢竟是剛成立不久的報紙,再加上這個年代識字率很低,想靠一份報紙完全控制民議也不太現實。
再加上孫傳庭為人孤傲,在朝中沒有靠山,而其薊遼總督的位置更是大大肥缺,每年過手數百萬錢糧更是惹得很多人垂涎。在有心人的推動下,朝野對孫傳庭的評價并不太高。
而等到建奴襲掠京畿,屠戮房山、固安等城以后,朝野間更是議論紛紛,對孫傳庭按兵不動不肯和建奴交戰非常不滿。
幸虧朱由檢是一個重生者,清楚建奴實力是多么強大,擔心兵敗會引得更大的恐慌,沒有為朝野間輿論影響,沒有逼迫孫傳庭和建奴決戰。
這一段時日,北京封城,外面糧食物質運不進來,天寒地凍,物價飛漲,很多百姓家里連炭火都沒得燒,整個城內是真的人心惶惶。
直到遼東大戰的消息傳來,先是得知周遇吉攻下遼南三州,和曹文詔合兵在海州擊敗數千建奴騎兵,然后又得知劉興祚兵出皮島,下鎮江、克鳳凰城,百姓們的精神氣才算提了起來。而當盧象升直搗黃龍攻下建奴舊都赫圖阿拉消息傳到北京城時,真的是滿城大震,接著是滿城狂喜!
多少年了,面對北方的蒙古東北的女真,都是被人家壓著打,薩爾滸一戰,大明征召十多萬大軍兵分四路進攻建州,卻連赫圖阿拉的城墻都沒有看到,便被人家各個擊破打的落花流水。
十多年來,大明和建奴大戰數次,卻接連戰敗,丟了整個遼東數千里江山。
為了應對建奴,朝廷不得不加征遼餉,每年耗費數百萬兩銀子,國庫連年虧空,貧民百姓被稅賦逼得背井離鄉去做流民,整個北方流民無數,陜北差點釀成規模龐大的民變。
無論是邊軍,還是北方百姓,對建奴都非常的恐懼。沒想到今日,在建奴攻破邊墻肆掠京畿之時,明軍竟然在遼東發動了反擊,攻破了建奴老巢!
這讓百姓們如何不興奮?
而更讓百姓們高興的是,建奴老巢被襲,必然不會在大明境內多待,肯定會迅速撤退返回關外。這樣的話,北京城也會早日開放城禁,城外的物質才會運送進來,大家的生活才會好起來。
而后來事情的發展果然如此,建奴退兵了,撤離了京畿。
建奴退兵了,城禁開放,普通百姓生活又和從前一樣,自然是值得高興的事。但對朝堂官員們來說,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應對正在撤退的建奴軍隊?
建奴撤退,帶走了襲掠的糧食財富,還攜裹了十多萬青壯百姓,若是讓他們就這樣安然退走的話,對大明朝廷威信是極大打擊。
必須得救回被掠的百姓,這在朝堂上已經形成了共識。
所以對孫傳庭和建奴在永平府打的這一仗,北京朝野充滿了期待。